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2-06-08
如今全球唯一擁有從鎢礦山、冶煉到鎢絲、硬質合金、鎢異型材等深加工、鎢二次資源回收完整鎢產業鏈的廈門鎢業,29年前僅是一個只有260萬元資產和10萬元自有資金、瀕臨倒閉的小氧化鋁廠。廈門鎢業靠什么創造奇跡?總裁莊志剛說,廈門鎢業靠的是堅持不懈地進行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以自主創新培育人才、用機制選拔人才、以人才推進創新、以創新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廈門鎢業的自主創新是被逼出來的。”廈門鎢業國家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吳沖滸回憶說,當初如采用經典的鎢冶煉技術生產仲鎢酸銨,需要3000萬元投資,瀕臨倒閉的企業根本拿不出這筆錢,而離子交換技術已被國外技術權威斷言此路不通。在廈門鎢業董事長劉同高(時任廠長)的率領下,吳沖滸等技術人員堅持鉆研鎢冶煉離子交換技術,僅用了30余萬元資金就成功開發新型離子交換技術,并建立起年產300噸仲鎢酸銨生產線。
廈門鎢業從此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也有了自主創新的自信,走出了一條“原始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的道路。在廈門鎢業的發展史上,相同的設備從來只引進一條,絕不會將賺來的錢去買第二條。
廈門鎢業推行技術人員等級制,按照學識、能力和對公司的貢獻等,通過答辯考評,將所有技術人員分為一至三級核心技術人員和技術骨干,其中一級核心技術人員享受集團公司副總裁待遇;二級核心技術人員享受一級子公司副總經理待遇;三級核心技術人員享受中層管理人員待遇,構筑了技術人員成長通道。
在廈門鎢業,人才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員,也包括生產一線的革新能手。導師制是廈門鎢業培育人才的又一項制度。廈門鎢業規定,對新進員工、尤其是新進大學生一律采用“一對一”的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從生產一線開始進行手把手培訓,為員工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并把員工的培訓考核與師傅的業績考核捆綁起來。培訓考核合格后,推行員工與崗位之間的雙向選擇、崗位競聘制度。
廈門鎢業歷年投入的科研經費占年銷售額的3%以上,科研經費大量用在了科技創新平臺的創建上。以人才為核心,廈門鎢業建立了從集團技術中心、主要子公司分技術中心到生產車間工藝技術創新小組的三級創新體系。
廈門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全國首批百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唯一的“鎢材料工程技術中心”,形成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緊密結合的科研平臺,培養和凝聚了一批在鎢材料領域選礦、鎢冶煉、精密刀具制造、機械設備制造方面頗具影響力的技術帶頭人。廈門鎢業注重用項目引進領軍型人才。根據企業產品研發的需要,引進了5名粉末冶金、刀具及材料加工領域的海歸博士;從日本引進了兩名世界著名的磁性材料專家;對攜帶科研成果加盟廈門鎢業的科研技術人員,還制定了《攜帶科研成果加盟廈門鎢業公司獎勵辦法》,通過對項目的競爭力、生命力和創造效益等情況進行價值評估,給予最多50%的利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