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陜西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1-08-25
8月23日,陜西省首次工業企業社會責任發布會在西安召開,提升各行業、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和水平、促進企業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陜西省副省長吳登昌出席并發表講話。會上,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陜西地方電力集團、陜鼓動力等九家企業發布了本企業2010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并領取社會責任報告發布證書。據了解,這是陜煤化集團首次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吳登昌在會上指出,全省工業企業要結合我省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面臨的新形勢,切實在轉變方式、調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諧陜西等方面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同時,企業要樹立全面科學的社會責任觀,積極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還要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行業自律、企業履責、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社會責任工作格局,推動工業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長期以來,陜煤化集團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一直以履行社會責任為己任,近年來,集團公司以大型國有企業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已經累計為社會捐款超過2億元,向社會各界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本次《2010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頒布,既回顧了集團公司在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又總結了企業在科學發展、經濟發展、安全生產、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員工權益及社會公益等方面所做的工作。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尤西蒂在發言中稱,《報告》的發布,必將督促和鞭策集團公司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各項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201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摘要)
銳意進取 追求卓越 銷售收入兩年翻一番
長期以來,陜煤化集團堅持“以煤炭開發為基礎,以煤化工為主導,多元發展”的戰略思路,積極主動地應對金融危機等各種內外經營環境的變化,上下團結,砥礪奮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煤炭產銷量突破億噸,成為全國煤炭產能過億噸的五家企業之一,銷售收入突破500億元,五年增長了466%;利稅總額178億元,五年增長了1011%。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每兩年翻一番”的跨越增長。
顧全大局 勇于承擔 誠信合作造福一方
作為西部地方國有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陜煤化集團肩負著省內乃至華中等區域經濟運行煤炭供應的責任。每年“迎峰度夏”、“迎冬度峰”用煤高峰期,采取各種措施,犧牲自身利益,確保省內電煤發運,保障了全省發電企業煤炭需求和全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國有大企業的作用。為全面參與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直接扶持發展相對滯后地區經濟發展。集團公司投資近5000萬元參與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項目,推動當地旅游事業發展;投資3000萬元建設延安地區黃陵縣果庫,成為工業反哺農業、企地互利共贏的成功范例;投資3.3億元在安康市紫陽縣蒿坪鎮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富硒礦泉水項目,建立國家級“中國硒谷產業園”;投資3.78億元協助安康市建設漢江濱江大道市政、防洪綜合工程;投資3.5億元建設商洛市環城北路工程。響應省政府號召,參與地方鋼鐵產業發展,先后投資20億元重組陜西鋼鐵集團,為振興陜西鋼鐵產業做出積極的貢獻。據統計,“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投資累計近50億元。
革故鼎新 科學發展 產業結構全面優化
集團公司加大產業升級,把建設大型現代化礦井和渭北老區礦井技術升級改造相結合,豐富煤化工產品結構,對老企業投資建設配套技改和接續項目,與優秀民營企業合作,推進蘭炭、電石、PVC等行業的迅速發展,淘汰了落后產能,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
突出重組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先后對內部煤炭、裝備制造、建筑施工、水泥建材、科技研發板塊進行了重組整合,現在正在對后勤物業、物資供應板塊進行整合重組。下一步還將對化工、金融證券等業務板塊進行重組,并力爭盡快進入資本市場,獲取更大發展。
生命至上 安全為天 安全形勢穩定好轉
集團公司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為天”的安全理念,按照“安全第一”和“不安全不生產”的原則,建立健全了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并不斷優化系統配置,極大地改善了安全生產環境。目前,集團生產礦井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6%,綜掘機械化達到85%,礦井安全生產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普遍增強。2010年,集團公司杜絕了重大及以上事故、重大涉險事故及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煤炭百萬噸死亡率0.086,同比降低42.6%,比全省及全國煤炭百萬噸死亡率0.262和0.749分別降低了67.2%和88.5%,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審時度勢 與時俱進 科技創新成績斐然
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集團公司建立了面向市場、服務集團、體系完備、體制先進、機制靈活的科技創新體系,匯聚和培養一流科技人才,集中力量大力發展了能源(煤炭)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全面提升集團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目前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2個,省級技術工程中心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企業研發中心8個。累計完成科技研發投入18.29億元,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同比翻了一番。當前,集團公司在礦井安全治理、機械制造以及甲醇制烯烴(DMTOⅠ和DMTOⅡ)、甲醇制丙烯(DMTP)、粉煤催化干餾、煤焦油綜合利用等項目工業化試驗已經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部分科技成果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崇尚自然 追求和諧 低碳開發綠色清潔
“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致力于奉獻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落實。把實現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利用作為產業布局和推進的重點,通過產業升級和模式創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煤炭產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配套實現了循環經濟發展。煤化工產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集團公司還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工程,加大了瓦斯綜合治理利用和煤矸石綜合利用。部分企業園區、礦區還率先投入使用了乏風瓦斯發電、煤矸石綜合利用、礦井水復用等節能減排領先技術,有效地降低了單位產值能耗,“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提前一年完成了的節能減排目標,實現了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管理 以人為本 造福員工民主和諧
集團公司堅持“一切為了發展 一切為了員工”的企業宗旨,始終把維護好廣大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度重視維護員工權益,保障員工的健康安全,關注員工的成長成才成功,努力打造學習型團隊、培育知識型員工,實現企業價值與員工價值的共同成長。集團公司及時出臺了應對危機的各種就業保障措施,幫助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努力提高員工薪金水平,讓人均年收入由2006年的14768元增長到2010年5.8萬元,使員工充分享受到企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果。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工程,計劃投資90多億元,用三年時間建成職工住房494萬平方米,安置職工75397戶,做到讓員工愉悅工作,快樂生活。
鐵肩擔義 扶危濟困 國企形象良好樹立
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牢記回饋社會、履行責任是國有企業應有的責任和使命,總能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一次次重大災害發生時,鐵肩擔義,扶危濟困,為政府分憂。2007年南方冰凍、2008年汶川強震、2010年玉樹強震、陜南水災……集團公司都能第一時間向受災群眾送去增援、送去最溫暖、最摯誠的關愛,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樹立了國有大企業的良好形象。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集團公司累計為社會直接捐款超過2億元。
中國西部煤炭航母,引領能源產業發展方向,未來的“十二五”,又是一個跨越發展的春天,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將繼續以奉獻社會、富民強省為己任,勇立經濟發展的浪尖潮頭,做改革創新的堅強舵手。在“以煤炭開發為基礎,煤化工為主導,多元發展”的既定戰略的導引下,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最終實現銷售收入突破2000億元, 挺進世界500強的愿景目標,為建設西部強省做出更大的貢獻,為社會民生撐起一片更加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