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墾新洋農場秸稈還田連續7年實現糧食增產增效
江蘇農墾新洋農場秸稈還田連續7年實現糧食增產增效

文章來源:江蘇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1-06-24
江蘇農墾新洋農場今年5.8萬畝大小麥雖然經歷了歷史罕見的低溫、凍害、干旱等惡劣天氣條件,但畝平單產仍然超過500公斤,較去年同比增產10.02%。糧食連續保持多年增長。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該場30年的秸稈全量還田。
自上世紀80年代前期,新洋農場便開始秸稈還田的有效嘗試。實踐證明,秸稈粉碎還田力度越大,有機質含量提高的幅度越大,促水保肥性能改善越大。1980年,新洋農場每畝年還田秸稈不足300公斤,到近年來平均畝還田0.8-1噸左右,最顯著的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980年的1.02%提高到2007年的2.37%,耕地質量的大幅度上升,加上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業技術綜合運用水平的提高,使農場在近20多年來,農業勞動力減少近90%的條件下,糧食總產翻了兩番多。
根據資料分析,水稻秸稈中大約分別含有地上部分所吸氮、磷、鉀的40%、30%和80%。秸稈還田后雖然養分釋放緩慢,但長期堅持就會大大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經農場相關部門測算,新洋農場30多年還田,使得土壤中全氮和速效氮成倍上升,速效磷提高了4倍;30年來僅0-20厘米耕層土壤有機質的上升就凈固定了25.9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固定了6萬畝耕地上空大氣中全部二氧化碳的1.11倍。1990-2007年平均年固定二氧化碳1.1萬噸,相當于農機總耗油600噸總排放二氧化碳的6倍多,相當于農業油電耗能總排放的3.3倍。從收割機上帶秸稈粉碎裝置增加碳排放與秸稈還田的固碳量比較達到1:400。盡管多年不施鉀肥,但速效鉀迅速下降的趨勢得到控制,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和保肥能力的增強,同時土壤雖著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抗旱澇的能力明顯增強。
新洋農場是首批百家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目前擁有農機總動力超過2萬千瓦,百畝配套動力33.5千瓦。現有大型聯合收割機34臺套,全部配有高效的切草粉碎裝置,保證了秸稈還田措施的實施。同時大型的耕作設備、耕作措施和栽培技術,也為秸稈還田的技術推廣和實施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