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節能減排耕作技術專家組到蘇墾黃海考察觀摩
全國節能減排耕作技術專家組到蘇墾黃海考察觀摩

文章來源:江蘇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1-03-04
2月28日,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路明博士率“全國節能減排耕作技術專家組”到黃海農場考察觀摩“節能減排稻麥作業模式及其成果”。考察觀摩人員有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華東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的領導、教授、學者以及來自湖北、四川、安徽、江蘇等省(市)的農技推廣專家。目的是通過觀摩成功經驗,進一步制定該課題的實施方案和擴大試驗示范范圍。黃海農場場長、黨委書記林正銀和場長助理賀在銳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并介紹情況。
觀摩現場,路明說,在黃海農場進行的“江淮稻區節能減排稻麥作業模式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這一課題,在農場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突破性進展,已初步形成了以秸稈覆蓋全量還田、土壤條帶旋耕、化肥定位深施、浸潤灌溉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為關鍵技術的耕作栽培技術體系,研制成功了關鍵技術一體化作業及配套開溝機具。新型耕作模式下,水稻根系健壯,抗倒防衰,畝產550—600公斤,與農場常規水稻單產持平,節能35%以上,節本60—120元/畝,CH4的理論減排量30%以上。眼前越冬小麥也根系發達、苗勻苗壯,已正常返青,有望再獲豐收。路明還感慨說,研究成果的取得,離不開農場農藝與農機部門的鼎力配合與協助。因為項目研究實施過程中,農機與農藝技術的銜接配套至關重要,每一項關鍵技術的到位,都需要“量身定做”的農機具來完成。
關于“浸潤灌溉”的配套溝系,黃海農場場長助理賀在銳介紹說,這是我們農水中心根據農藝要求,用專門改制的農機開出的“豐產溝”,兩溝之間相隔3.6米、溝深30厘米,是固定箱溝,可使用多年。稻麥通過“豐產溝”浸潤灌溉,可減少40%以上的用水。水稻灌漿期,可進行干濕交替更有利于物質轉運和籽粒飽滿。大小麥生長期,“豐產溝”還可降低漬害,提高根系活力,防早衰。
黃海農場相關領導表示節能減排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有效措施,也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農場將繼續把握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勢,加快示范推廣力度,為探索新型種植模式的節能減排機理積累經驗,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