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圍繞實施“科技興安”戰略,累計投入生產安全費用23.6億元,科技研發資金24.2億元,完成安全工程12108項。
一是提高安全技術研發能力。著力研究攻克重大安全技術難題,逐步完善對沖擊地壓、煤層自然發火、瓦斯、煤塵、礦井水害等重大災害的早期監測手段,形成集超前預防、準確預報、高效防治于一體的防控技術體系,礦井災害綜合防治能力不斷提高。“十五”以來,共取得安全科技成果640項,36項技術獲全國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
二是優化創新先進生產技術和裝備。2006年以來累計淘汰各類設備3882臺件,投入資金7492萬元進行技術裝備升級改造,全面取消了國家禁止使用和明令淘汰設備。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綜采放頂煤技術,有效解決了厚煤層原分層開采成本高、用人多、效率低、安全可靠性差等問題。成功攻克了含硫化鐵結核及硬夾矸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采難題。研制應用采煤工作面超前支護液壓支架,取消單體支護方式,增強了工作面超前支護安全可靠性。消化吸收國外掘錨聯合機組配套技術,實現煤巷掘錨一體化作業,推廣應用巖巷掘進機械化作業線。“十五”以來,采掘設備累計投資28.89億元,礦井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97.3%,厚煤層礦井采掘機械化達到100%。
三是推動安全信息化建設。投資1.6億元,建成集語音、數據、視頻“三網合一”安全生產調度指揮系統。積極開展安全供電智能化、提升運輸數控化、膠帶運輸集控化、安全生產監測監控自動化改造,推廣應用井下人員定位和無線通訊系統。建立安全監測監控、安全信息、機電設備和綜合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對生產系統和設備工況環境實時監控、在線預警和安全信息自動分析處理,井下主要膠帶機、水泵房、變電所實現遠程監控和無人值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