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鋼焦化脫硫廢液處理工藝于日前正式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項目的成功實施,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為國內焦化行業解決HPF工藝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對徹底解決焦化脫硫廢液污染問題、實現清潔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焦爐煤氣脫硫裝置運行中產生的脫硫廢液,是一種極其復雜的混合物,不能像其它工業廢水一樣直接排入生物脫酚系統進行無害化處理,主要靠排入煤場圍堰存積或摻入煉焦煤中進行簡單處理,或將其進行蒸發處理。但不論哪種處理方式,都存在很大弊端,制約著采用這一生產工藝的焦化廠長期穩定運行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邯鋼焦化廠在組織工藝技術人員搜集和分析國內外脫硫工藝狀況和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于2004年底提出了以化學方法對脫硫廢液中有害成分進行無害化分解處理的攻關設想,并很快納入了邯鋼的科技開發計劃組織實施。
在公司的組織和協調下,焦化廠、技術中心與國內某院校聯合進行了實驗室可行性試驗,經過反復試驗和努力攻關,終獲成功。
這一工藝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一是每天可處理脫硫廢液10噸,處理后的脫硫液COD含量由過去的16萬mg/L降至1萬mg/L,經蒸氨工序進一步處理,達到生物脫酚處理指標要求。二是經生物脫酚脫氰處理后,達到工業水二級外排標準,可作為熄焦用水,實現循環使用,降低了水耗。三是本工藝用化學法生產得到的固體硫氰酸鹽,改變了常用的蒸發法提取純度較低的缺點,產品純度達到國標要求,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前景。四是徹底解決了原脫硫工藝生產過程中脫硫廢液排放困難和產生的污染問題,實現了清潔生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