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統一規范的行政審批模式、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農村社區服務格局、積極設立和完善“山西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日前,《山西省2008-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
按照《指導意見》,山西省2008-2010年改革的重點任務將集中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創新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建立和健全節能減排的管理體制機制、建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圍繞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推動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動旅游產業體制機制創新等十多個方面。
據介紹,山西省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行政許可項目和非行政許可項目清理力度,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在全省11個地級市逐步推行行政審批代辦制、聯審聯辦制和首辦負責制,建立統一規范的行政審批模式,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山西省將深化服務業領域改革,重點是政府公務活動和采購。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將其所屬的運輸、物業、醫療、食堂、印刷等后勤服務機構逐步改造成為面向社會服務的市場主體。政府公務活動和采購,凡能夠由社會提供的服務業務,要逐步擴大實行公開招標或委托社會中介代理。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建立健全全省服務業標準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
在節能減排方面,將制定有利于資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的價格和財稅激勵政策,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機制。建立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倒逼機制”“節能提獎”和超耗能“限、禁、關、停”等處罰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圍繞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山西省將開展農村社區化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農村社區服務格局;進一步擴大新農村建設投入試點范圍,在全省建立以政府補助資金為引導、籌補結合的農村基礎設施等公益性事業建設投入新機制;加快農村商品流通市場體系建設;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工程,建立重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穩步發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組織,按照“公司+基地+農戶+保險”的模式,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機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