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我國南方各地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輸電線路等設施嚴重受損,尤其是湖南省1000多條500千伏以下的輸、配電線路停止正常運行。然而,由上海電纜研究所黃崇祺院士主持研發的2條220千伏和110千伏鋁包鋼導線架空輸電線路卻完好無損!這2條線路架在湘江兩岸的潭壇竹埠港和長沙溁灣鎮,已分別運行了33年和15年。
上海電纜研究所多年來堅持走科技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建所以來,先后完成科研設計項目8000余項,絕大部分成果屬國內先進水平,有的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萍汲晒膽寐势骄鶠?5%,許多科技成果開創了我國新產業,引領和促進我國電纜工業的發展與技術進步。
一、從“三無”起步到催生我國大型橋梁承力鋼索生產新產業 八十年代后期,電纜研究所在無設備、無場地、無資金的“三無”情況下,主動向市政府請命,聯合市政一公司、市政工程設計院等單位籌建上海浦江纜索有限公司,電纜研究所負責編制鋼索的工藝、設備、試制和產業化等科技攻關,歷時3年,完成了上海南浦大橋用鋼索及錨具的研制和工廠化生產,攻克了數十個技術難題,具有獨創性的18個項目中,14項由電纜研究所完成。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國產化編制、加工生產鋼索的產業基地,從而開創了我國大型橋梁承力鋼索生產新產業,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以斜拉橋、懸索橋為代表的重大索結構工程的發展。之后,又先后完成了上海南浦、楊浦、徐浦等近80座斜拉橋工程的拉索和江陰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等近20座懸索橋工程的懸索鋼絲束,以及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八萬人體育場等大型承力索結構工程的纜索供貨任務。
二、聯合攻關三峽輸電工程,促進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技術進步 從2000年開始,電纜研究所承擔多項國家重大裝備科技攻關項目,如“三峽輸電工程用大容量輸電導線研究”、“三峽500KV輸電工程用光纖復合架空地線研究”、“西北電網750KV輸變電工程用擴徑導線及耐熱母線研究”等。電纜研究所與國內40余個企業聯合攻關,進行三峽500kV輸電工程大容量輸電線和750KV輸變電工程用擴徑導線研制,從產品、設備設計,材料、工藝、試驗到產品生產技術、工程應用技術的研究,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和自主知識產權,極大地促進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技術進步,使該領域產品和技術提升到了一個新臺階,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科技成果轉化所形成的系列產品和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取代進口產品,大批量應用在三峽至常州、上海、廣東及貴州至廣東等多項三峽送電和“西電東送”重大電力工程建設中。
三、攻克磁懸浮列車核心部件關鍵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上海高速磁懸浮示范線路建設,是我國為實現軌道交通技術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自2003年開始,電纜研究所組織了30余人的研發核心團隊,加入到高速磁浮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隊伍中,承擔了磁浮國產化內容的核心部件之一“高速磁浮中壓長定子繞組電纜的國產化研究”(863項目)。經過18個月,完成了5種新材料的配方技術、工藝確定、設備的研制和改造,并在全國范圍內篩選出3家裝備良好的電纜、材料生產企業,作為產學研中試基地。經過攻關奮戰,終于按時向工程試驗段提交了10.8公里性能優越、完全國產化的長定子繞組電纜,敷設在軌道最苛刻的部位且安全運行至今,并獲得相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項專利和專有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目前,電纜研究所正積極開展“500公里/小時滬杭線磁懸浮工程用長定子電纜和饋電電纜研究”,現已完成項目的中期專家評審,正抓緊進行各種新型產品的試制。
四、核電裝備用線纜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首創核電電纜國家標準 為了不斷提高我國核電自主化能力,早日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的戰略目標,2005年底,電纜研究所組成了核電站電纜攻關小組,經過一年的奮戰,攻克了穩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的“核電站核反應堆堆頂電纜”項目,并在2006年底獲得了巴基斯坦恰?,敽穗姀S二期工程項目訂單,成功實現成果產業化?!昂穗娬竞朔磻讯秧旊娎|”項目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經市經委組織專家評審,給予“原始創新、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國內首臺技術裝備”的高度評價,其研制成功,打破了發達國家在核島內電纜領域的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空白。
今年3月,電纜研究所負責起草的我國第一個核電站電纜國家標準通過了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的審查,正式上報為國家標準。該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規范和強化了標準化的技術基礎保障作用,為我國在國際核電站電纜標準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