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排水專業創建于1954年,目前擁有2個專業設計院,200余名專業設計人員,其中國家級設計大師1名,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領軍人物1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5名。50余年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市政院積極致力于以水環境綜合治理,特別是污水處理、治理方面的研究設計工作,為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以污水處理、治理為主戰場,發揮行業龍頭作用 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實力造就了在國內排水專業的龍頭地位,50余年來,市政院在全國各地累計承接完成了850多項排水工程設計、咨詢項目,包括能最有效削減COD(化學需氧量)排放的污水處理廠220余座、雨污水泵站610多座、雨污水管道8500多公里。
1954年設計的上海曹楊污水處理廠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自主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其規模為當時全國之最,開我國自行設計污水處理廠的先河。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上海提出“抓緊治理蘇州河、黃浦江的污染,消除江河黑臭”的環保戰略目標,市政院順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作為上海污水治理設計主力軍積極投身于這一造福上海市民和子孫后代的民生工程建設中,抽調50多位專業設計人員,與世行專家和國內專家一起,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歷經三年,確定了上海污水治理戰略規劃,由此打響了上海污水治理一、二、三期和蘇州河綜合整治一、二、三期工程的一個個戰役。
在上海污水治理工程和蘇州河綜合整治工程中,市政院承擔了其中大部分設計任務。從1987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建設,基本構建起了上海污水收集和治理系統,污水處理率已達80%。現在,蘇州河、黃浦江(中下游)水質已普遍達標,上海的水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污水治理的效果取得了明顯成效。
市政院經過幾十年的治污實踐和技術積累,總結出了“截污、清淤、調水、充氧”的“八字”治污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在上海污水治理中成效明顯,還成功地應用于濟南大明湖、徐州奎湖、昆明滇池和草海等一大批外省市受污染河流湖泊。在太湖藍藻爆發引起的“水危機”后,市政院主動提出參與無錫市全面治理太湖、保護水源的“6699”行動,利用專業優勢和治污經驗,承擔了其中5項飲用水水源和水處理工程的設計工作。
二、以自主創新為依托,在工程設計中體現節能減排理念 市政院在水環境治理的工程設計中,堅持走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之路,不斷提升理念,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圍繞在污水處理、治理工程中做到節能環保、效益最大化進行二次開發。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解決水體富營養化的“雙污泥處理系統”新技術,在上海曲陽污水處理廠得到成功應用,可節能30%以上。開發的“污泥厭氧消化綜合利用”專利技術,為大型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穩定化創造了條件,產生的沼氣可綜合利用,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理念。在上海石洞口城市污水處理廠首次采用干化焚燒處理的污泥綜合處理處置裝置新工藝,充分利用污泥的熱資源進行焚燒,一舉解決了國內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的污泥出路問題,引領了我國污泥處理的技術路線;在水處理方面,則充分考慮上海土地資源寶貴的特點,將多個處理環節集于一池,工廠每噸水處理的用電、用地成本及運營經費為國內最低,占地指標僅為標準的50%,開創了我國水處理工程集約化設計的道路。在為完成上海三年環保行動計劃,達到減排目標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上海白龍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工程設計中,采用集約化組團式設計,可節省用地20%,節約工程造價10%。
2003年以來,市政院排水專業已獲得的授權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僅2005和2006年,獲得的國家級、部級、市級科技進步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優秀設計獎、優秀咨詢獎等獎項就有32項。近年來主編的排水專業國家、行業、地方規范、標準6項,用以指導、規范國內排水設計工作。
三、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己任,確立節能減排新三年目標 市政院領導班子和排水專業廣大設計人員,在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時認為,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強調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市政院和從事排水工程的設計人員來說,深感責任重大。表示在今后的工程設計中,要全面貫徹“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市政院排水專業的綜合優勢,堅持科技創新,努力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發、運用和對污染物的控制、減排方面有新的突破,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目前,市政院排水專業已將節能減排、水環境的治理和保護作為新三年專業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一是結合世博會工程,重點對雨水利用和處理系統進行研究,將理論計算、方案選擇和工程設計進行整合,體現資源節約理念。二是在污水處理廠污泥資源化利用方面,開展變廢為寶的“污泥處理處置關鍵技術研究”,體現資源循環理念。三是對排水工程中的臭氣收集和處理技術進行綜合研究,以形成一套系統的設計方法、處理工藝和裝置產品,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四是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開展“新農村污水處理技術研究”。五是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對已有的“中置式高效沉淀池技術”、“雙污泥脫氮除磷PASF處理技術”、“生物除臭技術”等經總結提煉后,向工程化、產業化方向推進。六是在國家規范、標準的制定方面,進一步總結污水處理工程經驗,編制用以指導我國排水工程的咨詢設計導則,繼續開展“污水污泥標準系列”等規范、標準的制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