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矸石充填機陣陣的轟鳴,塊塊矸石象子彈一樣被拋射進濟三礦十八采區1號充填巷道內。井下,一舉填補了兗礦此項技術的空白,也將結束整個采區約20萬t巖巷矸石由600米井下長途跋涉到地面“觀光”的日子,徹底實現矸石不上井的夙愿。為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山,濟三礦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用國家在1999年就推廣的煤矸石復墾及回填礦井采空區技術,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科技興礦戰略并獲得成功,解決多年排矸、治矸帶來的管理、成本等系列問題。結合采場實際,按照縮短運距、就近充填,減少運輸環節,保證系統順暢的原則,在矸石量大的十八采區北區回風巷附近的三角形區域和北區輔助運輸巷以南附近的狹長區域共布置了24條充填巷道,巖石充填巷道達9850米,實現了充填系統服務時間教長,充填能力大,既滿足采區準備時間,又滿足生產期間的矸石處理,體現了充填與施工同時進行,互不影響的最大優點。
據初步分析,實施井下矸石充填不僅減少井下矸石運輸提升量,緩解礦井輔助運輸壓力,而且能帶來360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使每年僅采用地面汽車排矸支出的費用減少一半以上。在間接經濟效益上,利用房柱式開采形成的采空區進行矸石充填,可提高礦井資源回收率,減少地面矸石占地,保護自然環境,社會效益前景良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