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山西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5-05-18
2013年,每冶煉一噸鋼耗費新水量為1.45噸,相比2002年下降了88.4%,噸鋼取水量指標被列為國家節水標桿指標;
2013年,再生水用水量接近總水量的50%,連續多年保持行業領先水平;截至2013年底,新水用量從2000年的14萬噸/日下降到目前的5萬噸/日,累計節水約1.2億噸;
先后建成膜法水處理、中水深度處理、生活污水處理、廢酸回收再生利用等一大批新型污水處理工程,工業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8%以上;
……
翻開山西太鋼的一本本“節水經”,先進節水技術的應用成為了創新實踐的典范和行業首創,實現了科學發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的清新之風。
山西是內陸缺水省份,鋼鐵行業又是高耗水產業。多年來,太鋼始終將節約用水作為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堅持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進節水型企業的建設步伐。今年年初,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12家全國節水標桿企業中,太鋼作為山西唯一的代表企業,榜上有名。
節流 酸水作業區每天能回用1萬噸水
4月27日,中午1時許,強烈的陽光炙烤著太鋼的酸水作業區,遠遠就能聞到一股酸腐味。“就像是洗菜池管道里的味道。”太鋼能源動力總廠酸水作業區主管師培儉做了個形象的比喻。登上3米多高的調節池,幾根粗大的管子映入眼簾,尚未走近就能感覺到陣陣熱氣襲來。“這些都是冷軋生產作業產生的廢水,含有乳化液以及鋼板上的廢油。”師培儉指著調節池池壁上一層厚厚的黑色油垢告訴記者。
這些含油廢水會流向何處?在師培儉的帶領下,記者登上了一個更高的水池頂部。這個圓形的水池叫一級氣浮池,距離地面有將近10米。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污泥池,油泥緊緊地“擠”在一起。一根橫桿在池里緩慢地轉動著,發起層層白沫,這是為了刮開油泥讓污水通過格柵排往下一道工序。“水里含油量高達每升1000-1500毫克,COD(化學需氧量,是以化學方法測量水樣中需要被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能夠反映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數值也在1000以上。”
經過兩級氣浮,這些污水便來到生化池中。“生化池中采用了鋼鐵行業中最先進的技術。”師培儉介紹,生化池采用的是生物接觸氧化作用,水中含有太鋼自己培養的活性污泥,這里的污水不再是黏稠的黑色,已經成為了渾濁的水體。
一級高密度沉淀池是渾濁水體的下一步歸宿。記者在池底看到了密密麻麻的小蜂窩狀斜管。“這些都是一米多長的斜管,通過斜管將水體中的活性污泥沉淀到池底。經過沉淀的水體已經看著很清澈了,但并不能回用,還需經過二級生化處理和二級高密度沉淀。”師培儉說。
數米之外就是二級高密度沉淀池,池底同樣布滿了小蜂窩狀斜管。記者發現,兩條紅色的金魚正在池里歡快地游著。“設備投產時,我們就投放了一些魚苗,想通過這些金魚來檢驗水質。”師培儉介紹,這兩條小魚只有四五厘米長,在斜管的縫隙里還藏著十五六厘米長的大魚。“這里的水質雖然比不上自來水,但比景觀水等用的中水水質要好。一部分可用于生產,一部分通過超濾和反滲透,成為高純度的脫鹽水。”“這套設備于去年6月正式投產,不僅每天能回用1萬噸水,而且還能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截至今年3月底,它已經處理了6.3萬噸廢乳化液、113萬噸含油廢水,讓COD降了1131噸。”師培儉說。
開源 甘做城市的“清潔工”
在太鋼水處理作業區,有6個巨大的調節池,與之前見到的黑色、黃色的工業廢水不同,這些水池中的水體是渾濁的,沒有強烈刺鼻的酸腐味。“這些水都來自廠外。”能源動力總廠水處理作業區副主管楊艾華告訴記者,這都是“開源水”。她介紹,早在2009年,太鋼就打破廠區界線,主動成為城市的“清潔工”。廠里成立了城市污水處理中心,主要回收處理尖草坪區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流經北澗河、北沙河的污水。
這些來自城市的污水,在調節池里加入了太鋼自己培養的細菌,經過曝氣、翻泥等預處理后,便進入了中水回用深度處理系統。這套系統采用國際最先進的雙膜法處理技術,超濾采用了國外進口的浸沒式超濾。
二膜車間專門用于處理城市污水,里面有6套超濾設備和8套反滲透機組。進入車間,讓人震撼的不僅僅是“嗡嗡”的機器聲,還有其龐大的規模。“日處理城市污水5萬噸,可提供3萬多噸產品水。”楊艾華介紹了這些“大家伙”的本事:“這些產品水可達到工業循環補充水的標準,能替代工業新水。這樣算下來,我們每天都能從污水中‘撈回’3萬多噸干凈水。”
在車間的一側,排列著四個水龍頭。總進口龍頭流出的是預處理后的中水,水體渾濁,尚能看到水中的一些懸浮物。緊挨著總進口龍頭的是超濾出水龍頭,流出的水水質清澈。第三個龍頭是膜出水,流出的就是高品質的脫鹽水,能夠成為不銹鋼生產的高標準水源。第四個龍頭里流出的則是濃鹽水,泛黃的水體與純凈的脫鹽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太鋼先后建成3個污水處理系統,共計處理污水8億多噸。這些處理后的水全部回用到了生產循環水系統,從而大大減少了太鋼對新水的消耗,減少了工業污水的外排。目前,太鋼不僅把車間、廠區的廢水“吃干榨盡”,還主動擔起城市“清潔工”的重任,成為帶動省城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動機”。
輸出 授人以漁解決更多水污染難題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青山綠水。多年來,太鋼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并為行業節水起了示范作用。綠色發展成了太鋼一張亮麗的名片,節水技術還成為企業新的效益增長點。
何不將多年來積累的水處理生產和經營的經驗傳播出去,為節水型企業、節水型社會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讓太鋼有了授人以漁的想法。有了想法還需要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經過多番調研,太鋼把目光瞄準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碧水源是同時擁有“膜材料研發、膜設備制造和膜應用工藝”三大核心技術的水資源綜合利用領軍企業,在業界享有盛譽。一家是鋼鐵行業的節水標桿,一家是國內著名的水處理公司,共同的目標讓兩家企業一拍即合。“太鋼在新材料研制、節能環保等方面都有很強的超前意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引領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是碧水源公司與太鋼合作的出發點。”北京碧水源董事長文劍平表示。
2013年10月25日,太鋼與北京碧水源共同簽署“高性能膜材料研發制造及水務工程項目”股東協議,開啟了太鋼“治水”工程技術輸出之路。膜材料是膜法水處理產業鏈的核心,屬于新材料和節能環保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發展的項目。太鋼與北京碧水源成功“聯姻”后,通過在太原市建設年產100萬平方米的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組件生產基地,打造承接膜處理工程、特許經營水處理項目等業務發展平臺,可以加快太鋼的多元發展和綠色發展步伐,探索解決山西省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嚴重等發展難題,為企業、為山西省乃至全國提供更多的水處理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