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森工集團阿里河林業局做大做強“菌產業”
內蒙古森工集團阿里河林業局做大做強“菌產業”

文章來源:內蒙古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5-08-11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如何讓“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阿里河林業局按照林區“3598”發展戰略,推進“五大基地、三大龍頭”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做大做強以“短、平、快”為優勢食用菌產業,今年,全局食用菌培植規模達到755萬袋。
在內蒙古森工集團阿里河食用菌產業科技園區,一架架食用菌大棚里,品質優良的黑木耳、松杉靈芝、猴頭菇、滑子菇茁壯地生長著。
2014年,為了擴大食用菌產業生產規模,加快食用菌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工廠化生產方式轉變,阿里河林業局興建了食用菌產業科技園區,自籌資金購買了鋸末粉碎機、自動化裝袋、窩口設備、滅菌設備和高標準的凈化接菌設備,年生產能力可達到400萬袋。產業科技園區主任陳士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產業科技園區已建食用菌大棚54架,共生產各類食用菌包總數達301萬袋。為了解決品種單一的問題,阿里河林業局先后成功引進黑木耳“宏大2號”、松杉靈芝、猴頭菇等食用菌新品種,現在長勢良好。
新品種的成功培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阿里河食用菌產業科技園區這條生產線的有效運營使阿里河地區的菌包生產走出家庭“小作坊”模式,走上集約化生產道路,有效地促進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同時,阿里河林業局還組織人員到吉林蛟河、遼寧莊河、青島大沽河流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參觀考察了全國較為先進的食用菌生產、銷售基地。參加了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展戰略分享會、2015年中國(青島)國際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暨市場流通峰會產業市場流通峰會,開闊了視野,增添了干勁,堅定職工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信心。
“轉型發展我先行,產業帶動當先鋒”。走進興阿林場食用菌場,醒目的條幅映入眼簾。
大棚內,一排排菌袋整齊排列,一簇簇金黃色的滑子菇“競相綻放”,綴滿了菌袋。今年,興阿林場共培植滑子菇20萬盤(袋),其中,在傳統盤載方式的基礎上,新引進袋載滑子菇4萬袋。興阿林場主任李景泉介紹說,袋載的培植方式可以實現機械化生產,提高產品成品率,具有料袋緊實、出茹品質好、節約菌種等特點,它的生物轉化率高,干料和鮮菇的轉化率能夠達到90%以上,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滑子菇的產量,還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看著長勢喜人的滑子菇,林場職工宗國強臉上掛著喜悅的笑容,“去年,在林業局的支持下,我承包了10萬袋滑子菇,并學習了滑子菇栽培技術,掙了8萬多元錢,今年滑子菇的市場價格更高了,我承包的15萬袋滑子菇,收益會比去年多很多,單位職工和附近的農戶也向我咨詢滑子菇的培植方法,大家都想發展食用菌產業呢。”
食用菌產業讓職工群眾嘗到了致富的甜頭,宗國強只是阿里河林業局廣大種植戶中的一個縮影。早在2013年,興阿林場就根據林業局的安排和部署,轉變思想,發展轉型產業,建成滑子菇大棚20棟,常溫滅菌鍋2個,養菌室2棟。2014年,興阿林場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在全局范圍內首先進行了滑子菇的培植,共投入資金27萬元,培植滑子菇15萬盤,經過精心的管理、培育,滑子菇喜獲豐收,共實現銷售收入55萬元,凈利潤28萬元。
林場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堅定了職工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信心,今年,興阿林場共有12名職工積極參與到食用菌培植產業當中。
李景泉告訴記者,以前林場培植的滑子菇主要由當地的商販收購,由于銷售渠道單一,銷售價格始終上不去。為了暢通銷售渠道,保證食用菌種植戶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今年4月,阿里河林業局組成考察組,前往滑子菇干品批發地吉林黃松甸及滑子菇鹽漬出口經銷地遼寧大連進行考察洽談,并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如果銷售渠道暢通,食用菌的收益將會翻倍。
如今,阿里河林業局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為了拓寬市場,打開銷路,阿里河林業局通過招商引資組建鮮卑鮮食品有限公司,對食用菌、林下野生漿果、蔬菜等進行精深加工,將以歐洲為主要銷售市場進行產品銷售。
鮮卑鮮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成和說:“在大興安嶺林區投資建廠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氣候優勢,這里晝夜溫差大,四季氣候分明,空氣和水源清潔無污染,培植出的食用菌品質上乘,符合精深加工的要求,具有發展有機食用菌的顯著優勢,公司建成后生產規模可達到2萬噸左右,可以與當地菌種廠、食用菌基地合作,達到公司和農戶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