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厚植“工匠精神”激活內生動力
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厚植“工匠精神”激活內生動力

文章來源:山東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6-03-18
近年來,在企業度危求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山東能源棗礦集團通過模式創新、制度固化、多元化培養和考核激勵等有效舉措,培養了一批自主創新、精益求精的“礦山工匠”,成為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保持創效水平的有力支撐。模式創新,搭建“礦山工匠”培養平臺。為了鼓勵百年棗礦培養的高技能“礦山工匠”能夠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放大輻射效應,棗礦集團不斷創新培養模式,搭建培養平臺。采取以技術領頭人名字命名的辦法,創立了一批有技術、有規模、有實力、見實效的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組織勞動模范、高技能人才和青年技工積極參與,全面開展學習、交流、攻關、創新活動。目前,已建成高技能人才新工作室14家,技術人才總量達8900人,24名高級技師被中煤協會授予“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稱號。近三年來,累計完成創新項目、各類小改小革900余項,開展技術診斷1200余次,取得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75項,征集和應用合理化建議3000余條,年創造價值5000余萬元,在提升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度固化,做好“礦山工匠”技藝傳承。為了做好高技能“礦山工匠”絕技、絕招、絕活的傳、幫、帶,棗礦集團將多年沿襲的“名師帶高徒、專家上講臺”作為一項制度進行固化。對有工作熱情、有發展潛力的年輕技術工人,進行“指定帶徒、定向培養”,形成“名師帶高徒”到“高徒變名師”,再到“名師再帶徒”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健全師徒激勵政策,每年組織開展“技術比武、首席技師、金藍領”評選等活動,鼓勵師徒同臺競爭,徒弟獲得較好名次,進行“雙向”獎勵,培養師徒榮辱與共、互補共進的進取意識,確保百年棗礦在采煤、掘進、傳統設備維修等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絕活”、“金點子”得以傳承發揚。多元融合,拓寬“礦山工匠”培養渠道。根據企業轉型發展需要,全面實施引人、引智、引腦工程,不斷拓寬“礦山工匠”的培養渠道。實施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結合煤焦化工、橡膠化工等非煤產業發展,引進了一批實用型經營管理和技術技能人才,實行總工程師外聘制,有力推動了非煤產業的技術升級、高效發展。實施全員素質登高工程,對內部員工進行“覆蓋式”學習培訓,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40余期,培訓管理專技人員8500余人,考取技術資格證書的技能工人1000余人,有效解決了“土專家”理論薄弱的通病。強化校企合作,實現變招工為招生,從2012年起,依托礦區技術學院、青島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專技和高等院校,實行“訂單式”培養。近三年累計培養大中專技能人才2100余人,成為生產車間、采掘一線的生力軍,有效改善了“礦山工匠”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激勵到位,激發“礦山工匠”創效動能。始終堅持政治、經濟、精神激勵多重結合,短、中、長期激勵并舉的措施,保持“礦山工匠”的創新創效動力。堅持政治激勵提高地位,把首席專家、技術骨干納入后備干部資源庫和黨員納新對象培養管理,優先提干、入黨、評先;完善“管理、技術、技能”人才成長三通道建設,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各通道、各層次人才良性競爭的可喜局面。堅持經濟激勵凸顯價值。推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辦法,讓一流人才以一流業績贏得一流報酬。建立優秀人才津貼制度,對每年考核評選出的首席專家、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首席技師和“金藍領”分別給予每人每月1000元、800元、600元、300元的津貼。對有一定專長和突出貢獻的技能人才,給予10至12萬元不等年薪。堅持精神激勵體現榮譽。通過選樹“企業英雄、出彩棗礦人”等活動,對貢獻突出的“礦山工匠”,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讓基層“工匠”們保持“里子”和“面子”的統一,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