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加強信息化管理 織牢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網”
甘肅加強信息化管理 織牢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網”

文章來源:甘肅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3-12-08
我國有將近3億農民工,春節前他們能否順利拿到“辛苦錢”,回家過個好年,事關億萬家庭的幸福。臨近年終歲尾,如何保障農民工等勞動者不被欠薪,受到人民的廣泛關注。
為全面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守護好農民工的“錢袋子”,深入推進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斷織牢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網”,甘肅絲綢之路信息港公司開發建設了“甘肅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簡稱“隴明公”。2020年4月,“隴明公”平臺上線,為隴原大地的農民工提供“明晰、公開、公正”的工資支付服務。
在甘肅省組織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整治行動以來,通過不斷完善欠薪預警監測體系和常態化清欠工作機制,持續推進在建工程項目將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管理、工資保證金存儲、實名制管理信息等內容全面及時納入“隴明公”平臺,實時動態掌握各地制度落實情況,進一步推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提質增效。
絲綢之路信息港公司作為“隴明公”信息平臺的承建單位,根據全省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實際情況,不斷進行升級改造,增加完善功能模塊,在原有基礎上,開發建設“甘肅省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農民工可掃碼反映欠薪線索,實時查詢案件辦理進度,打通農民工欠薪維權“最初一公里”。此項升級優化進一步拓寬了全省欠薪舉報投訴渠道,為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提供信息化手段,為全面推進全省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網格化“五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斷夯實根治欠薪的信息化水平,扎緊監管的籬笆。據了解,“隴明公”信息平臺采用“政府主導、企業投資、市場化運作”模式建設運行,聚焦解決“有錢發、發給誰、發多少、誰來發、誰兜底”的問題,以農民工實名制信息化管理為基礎、銀行代發工資為保證、多功能預警管理為支撐、按時足額支付工資為目標,將用工單位及農民工基本信息、考勤、工資支付等內容納入平臺實時動態監管,及時預警,通過平臺將工程建設項目工資支付情況橫向在人社、住建、交通、水利及銀行之間共享,縱向實現省、市、縣三級共享,變被動“清欠”為主動“防欠”,打破部門、單位之間的信息壁壘,促進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通過搭建“實名制管理、工資支付監控、預警系統、投訴系統”等功能版塊,真正建立起全省工程建設項目“監管有手段、欠薪有預警、投訴有渠道、數據有共享”的精準化監管網絡體系。
每一份工資,都事關個人利益、美好生活。數據顯示,自“隴明公”平臺開發建設以來,平臺累計錄入工程建設項目1.1萬個,目前,全省納入平臺監管在建工程項目4468個,農民工實名制信息136萬條,綁定“隴明公”專屬銀行卡115萬張,綁定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8370戶,通過平臺監督發放122萬名農民工工資290億元,上傳工資保證金憑證8088個。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