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巨龍“鏈”通陸海!山東港口智慧港鐵建設碩果累累
港鐵巨龍“鏈”通陸海!山東港口智慧港鐵建設碩果累累

文章來源:山東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4-06-21
五年來,山東港口煙臺港按圖索驥,一手牽“海洋”,一手挽“內陸”,聚力海鐵聯運通道建設,不斷放大鐵路“鏈”通陸海的貨物集散優勢,開班列、擴貨源,港鐵疏運能力翻倍提升,內融合、外協調,橋梁紐帶作用持續放大……一項項改革舉措的落地,使“港通四海 陸聯八方”的傳唱越來越廣。
五年,港鐵疏運能力翻倍提升
依托山東港口一體化發展平臺,煙臺港深挖潛能,發力通道建設,推動鐵路裝卸車和發運量連年增長。“196%、213%!”煙臺港鐵路公司生產調度中心相關負責人對這兩個數據印象深刻,“五年間,煙臺港鐵路公司裝卸車由8.9萬輛,到如今的26.34萬輛,累計增長196%,年發運量由450萬噸,到如今的1408萬噸,累計增長213%,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這五年,依托山東港口這塊“金字招牌”,煙臺港發掘鐵路潛能,建起了梁鄒、桓臺、湖田、潘店等內陸港,打通了“煙臺-淄博”“煙臺-聊城”“東北-煙臺-魯南”海鐵聯運班列。貨源種類也從單一的鐵礦石、鋁土礦、化肥等大宗貨物,擴展到商品車、木片、油品、糧食、銅精礦等眾多品類。
這五年,在開班列、擴貨源的同時,煙臺港本著“資源共享、相互支撐、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發力通道建設,開通了“朔黃-黃大”等物流通道,實現國家“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直達山東港口。2年鋪墊+3年跨越式飛躍,“朔黃-黃大”物流通道實現由0到近1000萬噸的巨大飛躍,成為“鏈”接山東港口及西部、西北貨源的重去重回黃金物流大通道,對比公路運輸可節約綜合物流成本20%,為內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物流便利和真金白銀的經濟收益。
五年,供應鏈紐帶作用持續放大
這五年,煙臺港積極踐行山東港口構建“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戰略,強化鏈式思維,構建核心競爭優勢,大力推進“公轉鐵”“散改集”多式聯運,不斷織密腹地鐵路服務網絡,使港口鐵路作為供應鏈樞紐作用持續放大。
為充分發揮港口鐵路“鏈”通陸海的紐帶作用,煙臺港積極提升鐵路生產組織與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火車運輸時間更短、運價更優惠的優勢,暢聯鐵路疏運鏈條,拓展業務范圍。與板塊集團、碼頭公司強化融合協同,共同營銷,以集成式服務延伸海鐵聯運通道,開拓新業務;與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山東省交通廳等部門單位進行溝通協調,延續既有優惠政策,開發新優惠政策,不斷集聚鐵路疏運優勢,加快構建以港口為核心節點的“端到端”供應鏈服務體系。“煙臺—聊城”集裝箱海鐵聯運班列自2023年10月25日開通以來,為魯西地區企業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物流通道,通過“海鐵聯運”累計發運糧食超70000噸,其中今年一季度完成糧食發運20000噸,海鐵聯運把“入海口”搬到了企業“家門口”。
借助山東港口這個大舞臺,煙臺港搶抓共建“一帶一路”、RCEP實施等政策,不斷放大海鐵聯運物流優勢,織密“朋友圈”。進口保稅鉀肥中歐班列、“韓國-中東歐”雙向貨物運輸、日韓商品車海鐵聯運通道……煙臺港鐵路在享受改革紅利的同時,也在持續助力山東港口融入以鐵水聯運為核心的全國多式聯運綜合運輸物流體系。
五年,智慧港鐵建設碩果累累
清晨,機車緩緩駛出機車庫,全程只能聽到“噠噠噠”的報警聲,一改往日噪聲隆隆、黑煙滾滾的場景,可不要小瞧這小小的改變,不僅環保綠色,每年就可節約燃油約2.2萬升,節省資金約17.5萬元,這只是煙臺港響應山東港口建設“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的一個綠色實踐成果。
一體化改革發展以來,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煙臺港鐵路公司順勢而為、應勢而動,開啟“港口智慧鐵路”建設,五年來碩果累累。新型偏載檢測軌道衡使每列車作業時間平均壓縮半小時,并獲第十九屆山東省青年職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效專項賽金獎;車輛信息自動識別系統使機車能夠“刷臉”進入煙臺站……今年初,自主研發的“最強大腦”港口鐵路智能調度管理控制系統成功上線,使“智慧港鐵”邁上了新臺階。“基于RNN遞歸神經網絡進行開發,‘最強大腦’調度員只需將目標車輛用鼠標輕輕拖拽到目的地,系統就會根據鐵路調車作業規則,自動計算出生產成本、走行距離、作業時間,給出最優調車作業計劃。”鐵路公司技術保障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新系統投產后,實現了港內調車計劃編制及調度指揮在同一平臺、同一場所、同一中心統籌管理,作業人員減少了53.3%,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每年可節約成本180萬元。
一系列自主研發的智慧港鐵設備上線,作業效率逐年提升,車輛在港停時由五年前的18.3小時壓縮至現在的12.2小時,“智慧港鐵”為打造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能。
站在星羅棋布的商品車中間,凝視著從海岸線上延展向遠方的鐵路,未來的港口鐵路,將是智能、綠色、高效的象征,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內陸與海洋緊密相連,在山東港口構建“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