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豐收在望”到“豐收到手” 山東種業交上夏收夏種“答卷”
從“豐收在望”到“豐收到手” 山東種業交上夏收夏種“答卷”

文章來源:山東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4-07-15
近日,曲阜市吳村鎮“萬畝方”試驗示范田種下最后一行玉米,山東種業夏收夏種工作圓滿收官。從5月中下旬開始,山東種業集團忙夏收、抓夏種、助夏管,德州、聊城、泰安、東營等地實驗大田接連奏響豐收的凱歌,同時夏管、育種、擴繁等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全力保障全年糧食生產由“豐收在望”轉化為“豐收到手”。
忙夏收 良法良種促產量提升
作為退海之地,位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有340萬畝鹽堿地,一度被稱作山東“北大荒”。把鹽堿地變為糧食豐產區,良種是關鍵。6月11日,山東種業位于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1000畝“山農47”繁種田組織實施收獲作業,現場組織了4臺大型收割機器,田間收割、跟車押送、過磅測水、驗收入庫各環節專人專崗,有序配合,僅用一天時間完成全部收割,顆粒歸倉。
據了解,小麥良種“山農47”是首次在當地鹽堿地上繁種,表現出特別“抗旱、耐鹽堿、抗倒伏”的特點,去年搶墑播種后一水未澆,畝產達到350公斤水平,遠超當地2‰至3‰鹽堿地平均產量水平。其中,位于利津縣的陳莊示范田在正常播量一般管理水平下,經實地測產,畝穗數超過55萬穗,畝產達到636.1公斤。
“年紀大,地種不動了,怎么辦?”“年輕人不想回來,地沒人種,荒了好幾年。”“空心村”導致了“地誰來種、地怎么種”問題凸顯。
智科農服創新實施“1+3+N”模式,致力于打造“科學種田、我來幫您”全產業鏈托管科技服務平臺,組建了技術專家、機械作業、物資保障3支專業化隊伍,成立N個企業+村集體+農戶服務聯合體,實施種管收運儲售全流程“保姆”服務,生產資料選購、技術指導標準、農業保險購置等全方位“菜單化”服務。利用高唐智科、德州智科全產業鏈農業服務中心,重點發展“種業+農服”業務鏈條。三夏前期,組織專家指導組、農技服務人員,分片包干、不間斷指導各地狠抓肥水分類管理、治理,依托智科農服、德州智科、鄆城智科、高唐智科等,完成服務面積120余萬畝,農藥肥料供應350噸,開展農技培訓1100余人次。
助夏管 農機農藝保顆粒歸倉
6月初,在德州市陵城區徽王莊鎮,金色的麥浪一望無際。收割機正在地里作業,小麥收割、麥穗脫粒等步驟一氣呵成。
山東種業在發展過程中堅持農機和農藝相結合,大力提升田間管理機械化水平,最大程度應用農機新裝備、新技術,減少人工使用量,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了一定區域范圍內,“耕種收”農業機械的統一調度使用,解決了農機搶收搶種問題。
山東種業在濟南、聊城、德州、濰坊、青島等地,調配大型收割機1臺、中型收割機3臺、小型收割機5臺、運糧車6輛,組建6支麥收作戰隊30余人堅守關鍵地塊、重點崗位,三夏期間共收獲小麥約360萬斤。此外,按照早謀劃、早安排、早部署的工作思路,儲備化肥1000余噸,儲備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各類農藥15余噸、玉米種5000袋,大型播種機1臺、玉米專用播種機4臺,截至目前完成玉米種植6000余畝,大豆種植600畝。
起飛、噴藥、盤旋、懸停……一架攜帶10升藥液的多旋翼無人機,在山東種業智科農服飛控技術員熟練地操控下,按照既定路線和軌跡,超低空飛行在德州陵城智科農服繁種實驗田上方。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方式也在不斷革新。農業無人機應用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藥減量、農業節本增效、應急救災、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3月,智科農服牽頭成立濟南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協會,并于5月組織開展“2024年濟南市小麥‘一噴三防’項目啟動儀式”,推動全面打贏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攻堅戰,確保糧食豐產、豐收。
會長單位智科農服,可以精確計算農田的施藥量和施藥位置,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實現精準、高效的病蟲防治,降低環境污染風險,保障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全年可針對小麥、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提供“一噴三防”“病蟲害統治”等飛防服務。
搶夏種 生產生態繪豐收盛景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種子關乎著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山東種業在日照浮來山街道、劉官莊鎮、長嶺鎮等鄉鎮與日照市農科院共建良種繁育基地,承擔了山東省農業廳種子站58個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項目,種植了齊單633等90多個優質玉米品種。
山東種業(魯南)數字化農業示范園采用自動化、機械化等先進技術,縮短育苗時間,成活率可達98%,有效提高了育苗生產率,實現育苗工廠從氣流、溫度、光照、滴灌、施肥,到播種、嫁接的集約化生產。走進園區,成片種苗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即將發往市場。“我們示范園項目占地面積約320畝,可培育西瓜、甜瓜、辣椒、西紅柿、黃瓜、茄子等各類蔬菜、瓜果苗,年可育苗7500萬株,產值過億元。”園區農業技術員唐國棟介紹。
過度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防治病蟲害,已成為制約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從生產實踐看,生物防治技術是重要發展路徑。
今年夏天,曲阜吳村大田基地100余萬平方米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打上了“植物疫苗”,疫苗穩產增收效果顯著。據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噴撒“威普綠”玉米喜獲豐收,每666.7平方米產量達2600斤,與未噴施地塊相比,每666.7平方米產量增產14%-17%。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