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湖北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4-11-25
推動新型工業化邁向更高水平,根基在產業,關鍵是依靠科技自強、源頭突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立足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領域,湖北以超常之舉,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北斗等5大優勢產業,舉全省之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湖北,是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水運條件得天獨厚。綠色智能船舶產業是高端裝備制造優勢產業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堅持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以供應鏈體系建設為抓手,構建現代化船舶產業體系,推動湖北船舶產業在“綠色、智能”升級轉型的大潮中乘勢而上。
長江榮耀號
深入貫徹國家戰略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
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技術、智能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入融合,為船舶行業走好新型工業化之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重要機遇。
我國內河運輸船舶超10萬艘,年碳排放近3000萬噸。多部門出臺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加快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
湖北水運資源豐富,是長江干線流經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高等級航道里程達2090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231個,在籍船舶近萬艘。
2023年2月,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座談會在武漢召開,以湖北為試點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建立完善綠色智能內河船舶產業鏈、供應鏈,帶動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能轉型升級。
自《合作備忘錄》簽署以來,湖北加快建設以武漢為核心輻射帶動宜昌、荊州、黃岡差異化發展的船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加快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1+5+N”的省市融合產業發展體系。
2024年5月,湖北聯合福建、安徽等地發起《“六省一市”區域協同推動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框架合作協議》,打造全國內河綠色船舶示范省份。
長江產業投資集團聯合遠海母基金和武昌科創母基金等機構共同設立長江綠水基金,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首期注冊規模12億元。基金將重點圍繞以綠色船舶信息系統、綠色船舶推進系統、綠色船舶生態系統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開展投資布局,助力湖北打造立足湖北、輻射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的綠色智能航運產業。
為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持續釋放輻射效應,湖北制定印發《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省政府新增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船舶綠色動力技術應用和產業鏈發展,武漢、宜昌、十堰等地方政府積極跟進,出臺配套支持政策。
湖北碳交中心、宏泰集團、武漢碳普惠公司聯合相關單位編制全國首個航運業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方法學《內河船舶應用綠色能源碳減排方法學》。該方法學可計算在內河或江海直達航線,使用電力、氫等綠色能源的客船和貨船所產生的減排量,促進航運業納入碳交易市場。
通過有效政策引導,湖北堅持示范應用、先行先試、穩步推廣,在內河船舶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謀劃實施一批百億工程,總投資近百億元的宜都、黃州和武穴船舶基地陸續開建,設計年產能170萬載重噸。加快推進一批重點項目,三峽庫區首批綠色運輸示范船、換電清漂轉運船等集中開建。不斷拓展場景示范應用,建成長江流域最大全電動公務碼頭和首批長江干線LNG加注站,首批近百艘電動無人游艇落地東湖景區。
數據顯示,我國前三季度造船業三大指標繼續穩步增長,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綠色船舶訂單,綠色、高附加值成為中國造船業的新亮點。
湖北船舶工業發展也實現大幅躍升,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實現船舶工業產值620億元,同比增長31.2%,全年有望突破900億元。11家重點監測的建造企業手持訂單均排至2026年,遠高于同期水平。武船新接民船訂單72.2億元,同比增長217%。
“華航新能1”號
加速實施科技攻關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駕駛位空無一人,方向盤卻像被一雙無形的手操控著;沒有人工牽引,只需按下啟動鍵,游艇就可以自動出港、航行、進港、停靠并鎖船……
今年7月,全球首款可大批量供貨的智能電動游艇“泡泡豚”,在武漢東湖磨山水域驚艷亮相,給游客帶來全新的水上觀光體驗。
湖北船舶研發實力雄厚,科研院所眾多,在全國已形成獨特優勢,特別是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創下多個全國“首創”“第一”。
2023年10月,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宜昌首航,目前該船是全球發電功率最大、儲能水平最高的氫燃料電池動力船。同年,武漢理工大學、中船七一二研究所等參與首研的全球最大700標箱江海直達純電動集裝箱船,入選2023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作為船舶新型綠色動力技術,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正面臨巨大發展機遇。“十四五”期間,中船七一二研究所在國內率先開展船用30千瓦級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模塊相關核心技術研究,于2023年度取得全國首張船用SOFC系統原理性認可證書,填補行業空白。
隨著國內電池等綠色動力產業升級迭代,船舶產業的綠色轉型之勢漸盛,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也不斷激發內河航運“綠”動力。
湖北加速推進綠色船舶實踐,首研首制萬噸級甲醇雙燃料內河散貨船“國能長江01”、長江支線換電集裝箱船“華航新能1”等多種能源形式示范船型,推動主要航運企業達成新增船舶全部為綠色動力的共識。
加快建成全國綠色智能船舶應用先行區,湖北正實施氣化電化長江、漢江、清江示范行動,重點發展純電動游船游艇、集裝箱換電運輸船、LNG、甲醇動力運輸船,助力船舶產業通江達海,加速“黃金水道”釋放“黃金效益”。“華航新能1”零排放、零污染,是貨船領域“電化長江”的開篇之作,也是改善長江、漢江生態環境的有力之舉。
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武漢理工大學依托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聯合中船七〇二研究所、中國長江航運集團、中國船級社等30余家單位,牽頭承擔高技術船舶科研“綠色智能內河船舶創新專項”,形成長江船舶綠色智能技術譜系、裝備譜系和標準體系規劃,開發長江干線5種船舶的10型標志性船型。中船七一二研究所牽頭,聯合湖北東湖實驗室、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等相關單位承擔2030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科研專項,開發長江支線、兩壩一峽、湖泊庫區等6型電動標準船型。中國船級社武漢規范所牽頭完成甲醇動力、氫動力、電池動力、船舶智能機艙等19項綠色智能船舶標準規范編制,填補國內空白。
2023年3月,中船七一九研究所聯合宜昌市船舶檢驗中心和武漢理工大學船海學院在宜昌成立國內首個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中船七一九研究所配合開展宜昌市新能源船舶規劃和舊船升級改造論證工作,完成240客位純電動旅游客船、25米全鋁金純電動執法船、20客位純電動客渡船等多型新能源設計工作并致力于全省推廣。
創新力量還在積聚。去年12月,由中船七一二研究所牽頭成立的湖北省綠色智能船舶制造業創新中心、由中船七一九研究所牽頭成立的湖北綠色智能船舶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掛牌,整合涉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船舶創新資源,加速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持續拓展應用新場景。
“國能長江01”號
鍛長補短產業鏈條 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加速態勢。
作為內河船舶工業大省,湖北在內河船舶研發、設計、制造、配套等領域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湖北制造成為我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的閃亮名片,推進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有基礎、有優勢、有責任、有擔當。
湖北省內共有船舶總裝建造企業53家,配套企業300余家,形成包括上游船舶設計、原材料加工、配套零件和系統生產,中游船舶制造,下游航運、工程總包的完整產業鏈條,具備20至1300客位客船、萬噸以下運輸船、全品類綠色智能船舶制造能力。中船集團所屬7個研究所和8個總裝、配套廠布局湖北。
努力提升綠色動力產品供給能力——
“湖北造”電動船舶核心動力系統市場占有率達到62%,位居全國第一;中船七一二研究所長海船舶公司、中船七一九研究所海王機電公司、湖北東湖實驗室東湖新能公司等領軍龍頭企業綜合電力推進系統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東湖實驗室運用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將4臺620千瓦甲醇燃料發動機組網,填補甲醇燃料船舶國產配套空白;聚集百余家氫燃料關聯單位,船用氫燃料動力系統等相關產業鏈基本成型,整體實力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探索示范航線、打造示范船舶——
抓住“兩新”“兩重”和戰略腹地建設機遇,積極對接相關單位,建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庫10個。率先在長江“江陵—武穴”航段、漢江、三峽庫區和江海直達航線等適用場景開展應用試點,全省有14個試點水域共199艘綠色智能船舶,規模全國第一。三峽旅游集團投資建造的尺寸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內河綠色智能省際度假郵輪在宜昌開工。首艘搭載自主駕駛系統的三峽旅游新能源客船“和悅”號投運,在自主航行、自主過閘等方面開展示范。
持續推進船舶供應鏈體系建設——
2023年11月,湖北港口集團聯合武漢、黃岡、荊州、宜昌等地政府投融資平臺共同組建湖北長江船舶供應鏈有限責任公司,致力優化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鏈,構建和諧發展產業生態圈。該公司搭建船舶供應鏈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促進“貨、航、船、港、閘”融合發展,平臺入鏈企業近600家,鏈上企業融資成本降低約2%,鋼材、船用設備等采購平均成本降低8%。開發“湖北省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資金申請”等政策服務功能,協助59個項目完成線上申報,助推產業“數智化”升級。今年5月,該公司承辦“制造翹楚”供應鏈產業鏈船舶工業專場對接會,進一步暢通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促成上下游單位達成合作協議20份。
奮楫揚帆正當時,乘風破浪啟新程。
湖北將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打造長江、漢江、武漢“兩江四岸”、宜昌“兩壩一峽”及東湖、丹江口庫區等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船舶產業從傳統走向綠色、從制造邁向智造。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