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集團全力破冰突圍 踐行國企擔當
包鋼集團全力破冰突圍 踐行國企擔當

文章來源:內蒙古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4-12-18
2024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科改行動”“雙百行動”2023年度專項考核結果,包鋼集團獲評地方“雙百企業”標桿企業,旗下稀土研究院獲評“科改示范”標桿企業、新聯公司成功入圍國家級“科改示范”企業。
近年來,包鋼集團堅決服務國家戰略,勇擔辦好“兩件大事”和建設“兩個稀土基地”主力軍使命任務,落實國資系統“突圍”“打樣”工作要求,持續高標準推進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聚焦治理之變、布局之變、創新之變、管理之變、活力之變,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適應企業改革發展要求的“包鋼路徑”。
服務“國之所需” “國企思維”蝶變“國家思維”
包鋼集團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國有經濟肩負的使命任務和功能定位,切實履行戰略安全、產業引領等功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勢和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推進國企改革。協同推進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國企“突圍”,抓重點、出實招,建立評估體系推進“以評促改、以改促優”,各項任務取得實效。
——一體化系統推進專項行動。建立以建設一流企業行動為統領,對標一流企業管理提升行動、對標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行動為支撐的“1+3”體系,與管理提升行動統籌推進,形成具有包鋼特色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模式管理文化,各經營主體獨立法人意識、市場化意識、精算意識持續增強,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支撐國家戰略資源安全。加快找礦行動,推進白云鐵礦深部和外圍勘查。稀土資源就地轉化率達九成以上,北方稀土綠色冶煉升級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標志著全球最大稀土原料生產基地正式投運。
——堅決守住重大風險底線。加強資金集中管理,可歸集口徑資金集中度、銀行賬戶直聯率不斷提高,保障資金鏈安全。全面實施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安全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優化資源配置 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崛起
包鋼集團主動擔當引領現代化產業建設重大使命,聚焦主責主業,大力培育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強化重點領域布局,全面推進“兩個稀土基地”建設。高密度、加速度建設起一批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重點項目,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研制全國首臺套固態儲氫系統,打開氫能產業新賽道;開發高品質稀土鐵合金、稀土功能助劑等拳頭產品,“中國好技術”頭銜實至名歸;承擔稀土行業首個國家級示范項目,冶煉分離板塊綠色低碳技術全線突破。
——布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高端稀土鋼、新材料、智慧礦山、節能環保、智慧物流、信息服務、永磁電機、新能源等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綠電直供等項目,拓展數字生產、智能制造與生產全場景深度融合,實施“3D崗位機器換人”專項計劃,釋放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一礦一策”建設智慧礦山,白云鄂博成為我國智能礦山典范,包鋼入選2023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
——參與并逐步引領國際標準、產業規范、行業技術規則。2024年發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24項,領域話語權得以增強。兩項稀土拋光粉行業標準填補了稀土拋光粉綠色產品評價規則和方法,補充完善我國稀土標準體系。
強化科技創新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包鋼集團強化科技創新,以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無限賦能,全面打造面向“十五五”乃至更長遠未來發展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持續深化“科改示范”行動。依托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化項目布局、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構建激勵體系等途徑,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得到系統完善。
——瞄準關鍵核心科技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承擔科技部、工信部重點研發項目;新增2個自治區級創新平臺;承擔自治區科技突圍項目11個;3個項目獲批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申報包頭市科技計劃項目12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強度,1—10月份,研發投入強度達5.92%。
——開展產學研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在稀土冶金及環保、稀土輕質合金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領域開展合作。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頂層設計,建立科研項目全流程管理體系,對接“蒙科聚”平臺,聚力科技成果發布、轉化、孵化。4個項目通過自治區級首臺套、首批次新材料認定。
——實施技術業務序列改革,科技人才隊伍活力四射。提高科研序列占比,對外暢通引才綠色通道,校園招聘、校企合作、“飛地引才”等多管齊下,吸引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計劃,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1家。2024年申報專利1259件。
樹牢市場化意識 提升核心競爭力內生動力
包鋼集團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與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增進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地位。
——發揮企業黨委領導作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更好發揮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動態優化“前置事項清單”,完善“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機制進一步健全。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制度體系,厘清公司各治理主體權職邊界。配齊建強各級子企業董事會,提升外部董事履職能力,切實增強董事會整體功能。全面開展公司治理專項檢查、推進監事會改革。樹立現代企業管控思維,母子公司間建立以股權投資為紐帶、以契約要約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增強子企業獨立面對市場能力。
——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提升經營團隊、兩級機關等管理人員公開競聘效果,實施管理序列改革,構建“綜合+績效”雙維度考核的新型經營責任制。規范市場化用工機制,實現公開招聘、陽光招聘“兩個100%”,多渠道引進各類人才,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主要維度的人才評價考核體系;全面推行“雙合同”管理,科學開展“三定”,強化崗位合同年度考核及結果運用。夯實薪酬分配改革,完善“133N”績效分配制度體系,構建依據崗位價值、業績貢獻的“同層級、寬等次”薪酬制度體系,樹立“獎優罰劣、獎罰分明”的鮮明分配導向。完善中長期激勵體系,指導各級子企業精準化、多樣化實施中長期激勵。
——強化多維度績效考核,深化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完善綜合績效考核體系,實行“一企一表”考核;“一人一書”實現各級控股子企業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全覆蓋,剛性兌現。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持續加快建設與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相銜接、與改革發展中心任務相適應的國企黨建工作新格局,不斷深化“第一議題”制度,建強落實黨建工作責任體系,構建黨建品牌矩陣,開展“堅強堡壘支部”創建工作,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企業政治生態。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