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好聲音】全國人大代表何雄斌:深化產業工人建設改革,激活崗位成才與創新晉升動能
【兩會好聲音】全國人大代表何雄斌:深化產業工人建設改革,激活崗位成才與創新晉升動能

文章來源:湖南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5-03-10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來自湖南海利集團所屬貴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何雄斌激動地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這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方向,為各行業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格局中實現突破與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更為解決諸如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短缺等制約產業升級的核心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與發展契機。
何雄斌介紹道,以自己所在的海利貴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例,作為一家深耕農化行業數十年的高新技術國企,在完成搬遷升級后,通過堅持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國際一流大公司合作,短短兩年便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丁硫克百威生產基地,充分展現了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能。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也深感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并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瓶頸。
何雄斌指出,當前,我國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優、產教融合不深等問題。職業院校師資力量薄弱,企業參與培養積極性低,致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另一方面,技能工人職業發展通道狹窄,且待遇偏低,極大地削弱了崗位吸引力。
在何雄斌看來,推動建設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是助推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優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趨勢,調整培養目標,強化實踐與創新能力,推動課程體系與產業前沿技術同步更新。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實訓基地、研發中心,開發虛擬仿真實訓項目,提升技能培訓的實用性。可摸索推廣一些低成本、可復制的產教融合方案。打通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渠道。
二是拓展技能人才晉升路徑。拓展技能人才晉升空間,將考核標準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新興領域傾斜,打破傳統職業 “天花板”。如部分央企試行的首席技師制度,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高層級的發展平臺。建立“技高多得”的分配機制,將技能等級與工資增長、股權激勵等結合,增強崗位吸引力。
三是提升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貼制度,推動企業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并在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增加產業工人比例,提升政治參與感。通過媒體宣傳、技能競賽等方式,塑造“技術工人是創新主力軍”的社會共識,扭轉“重學歷輕技能”的偏見。
四是完善企業人才培訓體系。要求企業足額提取職業教育經費,建立覆蓋職業生涯全過程的培訓體系,避免因技術迭代導致人才能力滯后。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開發在線培訓平臺,為產業工人提供靈活、個性化的學習路徑。
何雄斌表示: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推動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是助推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通過實施一系列針對性改革,能夠逐步達成以下重要目標:一是能夠為制造業向高端化轉移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儲備,助力突破 “卡脖子” 技術瓶頸,二是能夠持續提升職工職業技能,從而推動生產效益提升與產品質量升級,進而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制造業,形成“人才—創新—產業”的良性循環;三是能促進階層流動,增強勞動者獲得感,夯實共同富裕的群眾基礎。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