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世界最大跨徑獨柱式三塔空間纜懸索橋——蒼容潯江大橋順利合龍
在建世界最大跨徑獨柱式三塔空間纜懸索橋——蒼容潯江大橋順利合龍

文章來源: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4-14
潯江,從桂湘交界金紫山南麓一路奔襲,與桂江交匯成西江,素有廣西“黃金水道”之稱。
4月10日,潯江之上,“蛟龍”凌空。隨著最后一顆銷釘敲入預定位置,由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投資建設的在建世界最大跨徑獨柱式三塔空間纜懸索橋——蒼容潯江大橋歷時941天順利實現合龍,向著蒼梧至容縣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邁出關鍵一步。
蒼容潯江大橋全長1688米,采用中央獨塔設計,索塔全高108.9米,是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為在建世界最大跨徑獨柱式三塔空間纜懸索橋、中國首座主跨超500米的三塔空間纜懸索橋。
這座“世界級”橋梁位于廣西藤縣,大橋中塔為全橋唯一水上主塔,采用14根直徑3.5米、長29米大直徑樁基礎,所在水域水深超過20米,河床無覆蓋層,堅硬的板巖如同天然的“青石板”。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項目建設者們摒棄傳統鉆孔工藝,敢于向科技創新要生產力——大橋建設過程中,創新優化鋼護筒設計,采用350噸浮吊船配合沖擊錘精準沉設,不僅將鋼護筒下放精度控制在毫米級,還大幅提升施工效率,成功在“青石板上扎針”。
大橋主梁為分離式鋼箱梁,共計7種類型、71榀,左右幅采用5米連接箱進行連接。由于吊裝的鋼箱梁重量大,且處于水運繁忙的西江航運干線,施工作業又成為一大難點。
為此,項目指揮部多次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議,精心研究專項施工方案,反復推演全過程吊裝流程,確保各施工環節銜接緊湊。大橋主索鞍采用雙深槽鞍結構設計,在中塔索鞍上同時設計兩對背索,采用抗滑索鞍隔板,并通過研發主纜限位裝置,確保主纜在吊裝過程中不發生滑移,為大橋建設注入了智慧力量。
而作為一座千米級的橋梁,蒼容潯江大橋主纜采用空間纜結構,具有較強的抗風能力和獨特的造型特點。
大橋兩根主纜總重達3458噸,相當于70節高鐵車廂的重量,每根主纜由37根索股編織而成,單根索股長約1505米。為攻克空間索面線型控制難題,建設過程中在中跨設置5道橫撐,將主纜頂推為上下游兩部分,既確保受力均衡,又賦予大橋獨特的視覺張力。
一個個“含金量”滿滿的創新工藝,讓大橋更加安全可靠。目前,項目已累計完成學術論文10篇、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被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列入《廣西重點研發計劃》。
更令人驚喜的是,大橋建設與生態保護接連碰撞出“和諧火花”。
面對傳統錨碇基礎需大規模開挖和回填的情況,蒼容潯江大橋在國內首次應用大直徑樁墻組合免開挖錨碇基礎結構,每個錨碇基礎有3列平行的地連墻,頂部與承臺及錨體相接,整體呈現“插頭”形狀,牢牢扎進“插座”——巖層之中。
數據最具說服力:該錨碇基礎通過成孔作業與二期槽施工協同推進,避免“挖山填海”式施工,減少土方開挖4.8萬方,節省混凝土3.6萬方,縮短工期7個月,從源頭上踐行減碳目標,為綠色基建樹立了新標桿。
“蒼容潯江大橋順利合龍為蒼容高速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蒼容高速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廣西高速公路網,對提升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促進北部灣經濟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兩灣’聯動,將廣西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蒼容高速項目指揮部指揮長說。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