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新國企 揭秘“一帶一路新航程”
走進廣西新國企 揭秘“一帶一路新航程”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7-11-10
在舉國上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和廣西國資委主辦的“走進新國企?一帶一路新航程”采訪活動正式開啟,深入采訪新時代新國企的新氣象新作為。
11月7日-10日,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在內的18家中央主流媒體的20余名記者,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國企足跡,深入了解廣西壯族自治區國企國資改革發展,聚焦廣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經驗做法,探秘廣西建工集團、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兩家優秀企業,講述國企好故事,傳播國企好聲音。
廣西向海,國企領航
廣西北海合浦自古就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廣西要打造向海經濟,廣西有條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國有企業要做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
作為臨邊臨海省份,廣西國企國資系統有哪些獨特之處值得中央主流媒體關注?
在11月8日召開的聚焦廣西國企國資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廣西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管躍慶用一組數據道出了答案。2016年底,廣西國資委監管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11698.70億元,是2012年的近兩倍。近五年來,廣西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增幅年均高于全國省級國有企業平均增幅和廣西GDP增幅。
聚焦廣西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第一場座談會現場
“一帶一路”建設中,廣西似乎不大為人所關注。中央主流媒體采訪團為什么聚焦廣西?
管躍慶說,廣西制定出臺了推動企業發展“走出去”指導意見,著力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搭建對外發展平臺,不斷拓寬企業發展的空間和渠道,取得了突出進展和較好成效。
深入三地,現場采訪
11月7日,從柳州開始,中央主流媒體開始了密集的采訪調研活動。
在柳州,媒體記者前往廣西建工五建承建的柳州市蓮花城保障房項目調研采訪。
在南寧,管躍慶向18家中央主流媒體詳細介紹了廣西國企國資改革發展和推動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經驗做法。廣西建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金寧運重點介紹企業“走出去”取得的成效。
中央主流媒體一行還到廣西建工一安公司、廣西建工數字建工監控中心和廣西建工一建承建的項目現場實地采訪。
在欽州,中央主流媒體恰好趕上了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一件大事的來臨——北部灣港-印度/中東遠洋航線首航啟動。
采訪團一行參加首航儀式
在了解北港集團改革發展情況后,中央主流媒體一行前往中外政府合作建設的第三個國際園區——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采訪調研。
媒體記者走訪了鑫得利科技公司、中馬凱利數碼公司、園區特色扶貧小鎮及園區燕窩加工貿易基地。
改革、發展、黨建、海外投資……每到一地,記者們圍繞自身所關心的問題接連提問。
11月8日還是第18個中國記者節。在工作崗位上度過自己節日的媒體記者表示,密集的采訪雖然辛苦,但收獲滿滿,看到了廣西國企改革發展黨建的新氣象、新風貌。
中國記者節當天,媒體記者在廣西建工一建公司調研采訪
向海發展,合作共贏
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需要一雙慧眼。三天行程,中央主流媒體一行發現了不一樣的廣西國企,見識了向海發展、責任擔當、合作共贏的廣西國企。
廣西國企創造的“中國速度”、“中國品質”走紅海外,引發此行媒體關注。記者發現,廣西建工在泰國所建設的糖廠,打破了該國新建糖廠最快紀錄,在埃塞俄比亞建設的糖廠從設備安裝到產糖僅用15個月,與國外企業和當地企業6年未建成的糖廠相比,速度和品質震驚世界。
如今,廣西建工在食糖生產線的10個領域中,有5個領域處于行業絕對領先地位,公司正在著力打造“食糖生產線世界領先的制造商”。
改革重組、聯合出海也是廣西國企的亮點之一。 在走出去過程中,廣西建工并沒有追求大體量,但追求在行業領域的領先。在糖廠建設領域做專做精,才有可能跟隨其他企業組成聯合艦隊出海。廣西建工還與國際一流企業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糖業發展水平。國際頂尖的精煉糖設計單位和設備供應商紛紛與廣西建工建立合作關系,作為廣西建工的分包商共同開拓市場。
媒體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八年前,廣西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整合成北部灣港,北港集團由此開創了國內跨行政區域港口資產整合的先河。而如今,港口整合行動正在多省上演。北港集團成立10年來,吞吐量由3347.9萬噸增長到1.396億噸,年均增長15.35%。集團從港口起家,到目前為止形成了以港口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并在香港、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家和地區擁有港口和投資業務。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面。通過搭建各方向的出海大通道網絡,發展多式聯運,北港集團正在打造一條高效、便捷、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北部灣港由此將逐步成為區域性航運物流樞紐。
廣西國企的“一帶一路”新故事,近期將由18家中央媒體記者以各自獨特的形式和角度呈現。(《國資報告》雜志記者 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