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發布時間:2025-04-30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读暯浇洕倪x》第一卷收錄了從2013年12月到2023年12月有關穩中求進的重要論述,題目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穩中求進”作為做好經濟工作一以貫之的工作原則的發展過程和重點內容。認真學習貫徹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更好把握“穩”與“進”的辯證關系,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穩”的重點是穩住經濟運行
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經濟總量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如何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良好趨勢保持下去,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至關重要。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里,我們在經濟工作中曾犯過急于求成的“左”的錯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在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上也積累了不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告誡全黨“我國經濟經歷了長期繁榮,創造了發展奇跡,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必然帶來陣痛,甚至傷筋動骨”,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通過科學方法貫徹各項大政方針”,強調“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發之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不是盲目的穩,而是有重點的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秉h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正是按照這一工作原則,實施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在面對疫情沖擊、國外經濟打壓的情況下,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即使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由于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強調不能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也不能把攻堅戰打成消耗戰,在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上持續用力、加大力度,避免了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使國民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穩步前行。
“進”的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
強調“穩”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進”的重要性,“進”的方向、重點和方法作出了明確闡述,指出“進是方向和動力”,“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冷靜客觀是真正的自信,對最壞的情景一旦心中有數,就能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天塌不下來”,要“堅持功成不必在我,敢于擔當、銳意改革,既認識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長期存在的難題需要久久為功,又不能畏首畏尾,把問題留給后人,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這些擲地有聲的論述,堅定了我們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做好經濟工作的決心和信心。實踐一再證明,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只要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就能夠戰而勝之。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市場預期、社會信心有效提振,四季度經濟明顯回升。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達到5%的預期目標,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2025年一季度,全國城鄉消費市場提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信心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延續了2024年以來持續穩中向好、穩中回升的態勢。各項經濟數據表明,一度出現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突出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
“穩”與“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穩”與“進”是一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并科學運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使我國經濟平穩渡過激流暗礁,攻克一道道難關,不斷取得新成效。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只有更好認識和把握“穩”與“進”的辯證關系,才能不斷解決新矛盾新問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要認清“穩”與“進”統一性的一面,即二者互相依存、相輔相成,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胺€”不是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是為“進”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時機;適時適度地“進”才能使事物在動態平衡中保持新的穩定,絕對靜止的穩定是不存在的。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樣,速度過快或過慢都不可能保持穩定,只有保持適當的速度,才能穩定騎行。經濟發展的“穩”與“進”也是這個道理。
二是要認識到“穩”與“進”相互對立的一面。二者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方式。在強調“穩”的時候,往往需要暫緩或犧牲一些“進”,以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在強調“進”的時候,必然會對“穩”帶來一些沖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先立后破”,是解決“穩”與“進”之間矛盾即克服二者之間對立可能引發沖突的智慧選擇。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多次強調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明確提出“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并以改革開放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為我們把握好“穩”與“進”的關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是要把握好矛盾雙方主次關系轉化的條件和契機。作為矛盾雙方的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什么時候強調“穩”,什么時候強調“進”,需要審時度勢,要主動創造條件使之向有利的方面轉化。既要反對消極等待、不思進取,又要避免不顧條件、沖動蠻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該穩的要穩住,該進的要進取,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
把握好二者關系,關鍵在于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無論是認清“穩”與“進”的統一性,抑或把握“穩”與“進”的對立性,還是把握好“穩”與“進”何時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都需要深入實際、摸清情況,全面系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動態情況,從而及時作出正確決策和行動。要學會利用現代信息系統工具,學會用數學模型進行大數據分析,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預見性、精準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運用穩中求進方法論解決經濟問題上為我們作出了表率。2023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穩是大局和基礎,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謹慎出臺收縮性抑制性舉措”。這是針對經濟運行新情況提出來的。特別是提出“以進促穩”,強調“進”的作用,是對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完善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靈活運用。“以進促穩”指明了實現“穩”的方法和路徑,旨在提升經濟工作的力度和節奏,特別是政策要靠前發力,掌握穩定經濟增長、引導社會預期、防范化解風險等工作的戰略主動,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這一工作原則在近期宏觀調控政策中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體現。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明確提出“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波譎云詭。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作為科學的方法論,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必然結論。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審時度勢,更好把握“穩”與“進”之間的度,做到“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作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