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發布  >  媒體觀察 > 正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二〇一八 創新中國加速度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布時間:2019-01-02

        北斗衛星在軌運行示意圖(新華社發)

        中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新華社發)

        全球第一口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松科二井”(新華社發)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眹抑飨暯皆?019年新年賀詞中,滿懷深情地回顧了全國人民一起努力拼搏、攜手奮斗的2018年。他說:“這一年,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試航,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水上首飛,北斗導航向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在此,我要向每一位科學家、每一位工程師、每一位‘大國工匠’、每一位建設者和參與者致敬!”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痹谶@春夏秋冬又一個輪回中,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是揮汗如雨的創新英雄,他們在改革開放的中華沃土上辛勤耕耘,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科技突破,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傳奇。通過他們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世界看到了創新中國的加速度。

        本版以時間為序,總結梳理2018年中國科技創新取得的卓越成就,記錄下創新中國奮勇前行的鏗鏘腳步。

        1·24

        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1月24日,中科院孫強團隊在京宣布,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志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自“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后,許多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未能攻克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難題??寺『镉兄诮⒛M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將推動中國率先發展出基于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等腦疾病的治療,加速針對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5·13

        中國第二艘航母首次海試

        5月13日,中國第二艘航母從大連造船廠碼頭啟航,赴相關海域執行海上試驗任務,首次接受海洋環境的真正考驗,向成為一艘真正的作戰艦艇邁出關鍵一步。作為一種大型的水面艦艇,航母的建造分為開工、下水、系泊試驗和海上實驗,以及最終交付部隊四個節點。

        自2017年4月26日下水以來,第二艘航母完成了系統設備調試、舾裝施工和相關系泊試驗,具備了出海試驗的技術條件。專家表示,該航母從設計到建造,全部由我國自主完成,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握了建造中型航母以及后續更大型航母的能力。同時,國產航母的研制也培養磨礪出一支過硬的航母人才隊伍。

        5·21

        中繼星鵲橋飛架地月間

        5月21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升空。6月14日,鵲橋衛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

        “鵲橋”是世界首顆運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作為數據中轉站,它能夠實時把將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出的科學數據第一時間傳回地球。具體來說,“鵲橋”將在地、月、星之間建立了3條鏈路——對月前向鏈路、對月反向鏈路以及對地數傳鏈路,實現“鵲橋”與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雙向通信以及與地面的雙向通信。

        5·26

        “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

        5月26日,全球第一口鉆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鉆探井——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松科二井”在黑龍江安達市的現場舉行完井儀式。工程領導小組組長李金發在儀式上宣布,“松科二井”鉆探深度達到地下7018米,超額完成預定目標完井。

        入地7018米,意味著“松科二井”成為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實施22年以來最深鉆井,是中國入地工程的一項標志性成就,也是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歷程中一件大事。這將為中國地球深部探測提供關鍵技術和裝備,拓展松遼盆地深部頁巖氣、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的新空間,引領全球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顯著提升我國在地質歷史古氣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為全世界開啟“恐龍時代的旅行”。

        8·2

        人造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同時在線發表了2篇將酵母染色體融合的成果。其中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該項成果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創造了一種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命——“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由此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新時代。

        酵母三分之一基因與人類同源,人造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的誕生為研究人類染色體異常疾病提供了重要模型。下一步,科研團隊計劃借助該模型,研發人類染色體缺陷或倍增等疾病的治療方法。

        8·23

        散裂中子源通過驗收

        8月2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將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將為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的驗收委員會專家認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批復的驗收指標。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制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0·20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水上首飛

        10月20日,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水上首飛成功。該機設計目標是達到在2米浪高的海面正常起降,這是國內到目前為止水上飛機領域最高的抗浪能力指標,從世界范圍來講能達到這一要求的飛機也屈指可數。

        AG600與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和大型民用客機C919一起被稱為國產大飛機“三劍客”。它的研制成功彌補了中國水陸兩用大型飛機在自主研制方面的空白。AG600設計特點是容量大,一次可載水12噸,既可以利用適宜的水源直接從水面汲滿水后起飛,也可在基地加滿水后從陸地起飛,將極大地增強我國空中消防力量。

        10·24

        科技之橋港珠澳大橋開通

        10月24日,集橋、島、隧道于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該橋全長55公里,創世界跨海大橋長度之最。港珠澳大橋集現代工程科技之大成,在設計、建設中克服了諸多世界級難題,創造了世界工程科技的奇跡:設計了東西兩個人工島,用長達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連接,實現了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8米無人精準對接;以使用60座埃菲爾鐵塔的鋼材量,建設了15公里的全鋼結構鋼箱梁,創世界鋼鐵大橋長度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大橋設計壽命長達120年,不僅可以長期經受海底惡劣環境的侵蝕考驗,而且可以抗擊8級強震,抵御超強臺風。9月中旬,被稱為本世紀迄今最強的超級臺風“山竹”橫掃廣東,港珠澳大橋經受住了考驗,安然無恙。

        11·18

        “中國諾獎”花落水稻分子育種

        11月18日,被稱為“中國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3位水稻育種專家摘得其中的“生命科學獎”。

        頒獎詞指出,3位科學家“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采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評委盛贊:“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p>

        值得注意的是,張啟發和李家洋繼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后,開拓性地將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于水稻育種,顯著地降低了雜交育種的隨機性,極大地拓展了雜種優勢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11·29

        “超分辨光刻裝備研制”通過驗收

        11月29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超分辨光刻裝備研制”通過驗收。該光刻機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制,光刻分辨力達到22納米。驗收組專家一致表示,該光刻機在365納米光源波長下,單次曝光最高線寬分辨力達到22納米。項目在原理上突破分辨力衍射極限,建立了一條高分辨、大面積的納米光刻裝備研發新路線,繞過國外相關知識產權壁壘。

        中科院光電所此次通過驗收的表面等離子體超分辨光刻裝備,打破了傳統路線格局,形成一條全新的納米光學光刻技術路線,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為第三代光學器件、廣義芯片等變革性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更好基礎。

        12·8

        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出發

        12月8日2時24分,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把嫦娥四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踏上了奔赴月球背面的征程,經過27天飛行之后,預計2019年年初著陸。

        嫦娥四號將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

        軟著陸后,嫦娥四號將對月球背面的環境進行研究,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深層進行研究,在月球背面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

        嫦娥四號還將開展超地月距離的反射式激光測距試驗,開展月球背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分布和地月L2點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研究等,這些都是人類科技史上的“第一次”。

        12·18

        科技工作者獲評“改革先鋒”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受到表彰。其中有一批科技工作者,包括氫彈之父于敏、“863”計劃倡導者王大珩、王碼漢字鍵盤輸入發明者王永民、“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葉聰、航天科技事業的推動者孫家棟、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吳良鏞、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天眼”射電望遠鏡的奠基者南仁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現代出版印刷系統的探索者王選。

        “改革先鋒”稱號既是對獲獎者個人科技突出成就的褒獎,也是對科技工作者群體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卓越貢獻的肯定,激勵他們在新時代里繼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

        12·27

        中國北斗初具全球范兒

        12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宣布,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并于當日開始提供全球服務。這標志著北斗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

        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北斗系統啟動研制,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先有源后無源,先區域后全球,先后建成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系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道路

        (記者 張保淑整理)

        【責任編輯:語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

         

        關閉窗口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一级电影在线播放无码|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中文字幕一区图|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成人无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天堂无码久久综合东京热|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少妇人妻无码专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无码|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