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民用核技術 “中國核電”另一張亮麗名片
光明日報:民用核技術 “中國核電”另一張亮麗名片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9-02-13
日前,國內最大的核醫學診斷及放射治療供應商——中核集團下屬的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與美國安科銳簽署投資協議設立合資公司,開始進軍精準腫瘤醫療裝備。該舉措有望讓民眾獲得高科技醫療健康保障,大大降低治療成本。
近年來,除了核電設施,我國加速器、反應堆、同輻光源等一批科學裝置的建成和投運,有力支撐了民用核技術產業的發展。以中核集團為代表的核工業人加快核技術民用研發,在電子輻照加速器、射線成像檢測設備、醫學診療設備等領域發力,取得了較大進展,專利年申請量近萬件,為核技術造福百姓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國核技術治療設備國產化率有待提高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核醫學發展迅速,已形成了完整的臨床應用體系,核技術治療與普通老百姓的關系也更加密切,但我國核技術治療設備的數量還有待提高。
在天津簽署投資協議的現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教授夏廷毅介紹,目前我國放射治療裝備的百萬人口配置為1.5臺,與美國和日本等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因為設備少、價格貴,我國癌癥病人接受精準放療的比例比國外低。
我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表示,核技術的應用廣泛,包括以帶電粒子加速器、放射性同位素為輻射源的輻射技術應用和以放射性同位素為載體的輻射、示蹤技術應用等。我國民用核技術歷經了科研開發的起步階段、應用開發的產業化階段以及快速發展三大階段,現已步入高速發展期。
他介紹,民用核技術(輻射科學和技術)產業現在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較為完整的體系,輻射科學和技術已廣泛應用在醫療、工業、農業、環保等領域。據業內專家推算,我國民用核技術產業有望在未來突破萬億元規模,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乃彥說:“目前我國核技術治療設備主要依靠國外進口,國產化率比較低。國內的核技術治療高端設備單臺設備價格在千萬元以上,運營維護成本也較高,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此次中美雙方的優勢企業相互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有助于提高我國的核醫學診斷及放射治療裝備水平,有望將患者治病費用降下來。”
核技術民用的步伐加快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民用核技術產品的性能和技術水平提升很快,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電子輻照加速器、鈷-60放射源及其輻照裝置、大型集裝箱檢測系統等許多產品已走出國門,銷往東南亞國家,部分產品出口到了歐美的發達國家。
中核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余劍鋒介紹,近年來中核集團大力發展核技術應用產業,拓展了核技術在醫療、生物、農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一些產品走向國際。他表示,中核集團核技術應用產業主要包括核醫學、工業用放射源、輻射加工、核儀器儀表等。目前中核集團在全國建成醫藥中心10個,在建13個,還有一批醫藥中心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在放射性藥物領域,中核集團市場占有率超過70%。
余劍鋒介紹,隨著技術研發的加強和產業的發展壯大,中核集團核技術應用產品走向了國際市場。2013年向馬來西亞以EPC(工程總承包)模式出口鈷-60輻照站一座;放射免疫藥盒出口到韓國、孟加拉國、菲律賓等國家;向英國出口300萬居里鈷源,實現鈷源規模化出口;C13、C14呼氣測驗產品出口到50多個國家;還向美國、埃及等國出口了伽馬刀設備用放射源。
余劍鋒表示,除了努力推進核電安全高效發展,中核集團還將不斷推動先進核能技術突破和多元化應用。中國同輻一直在進行放射性藥物及放射源研發、生產、銷售以及推廣應用,2018年,中國同輻在香港成功上市,開啟了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新篇章,將進一步加快推動讓“核”造福社會,讓民眾健康獲得高科技醫療保障。
據了解,近年來,中核集團還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四所高校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協同推進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研發和民用核技術的產業化發展,使更多的民用核技術成為繼“中國核電”之后的另一張亮麗的名片。(記者 袁于飛)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