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念好新型城鎮化的“融”字經
經濟日報:念好新型城鎮化的“融”字經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9-02-21
右圖 位于深圳南山區的華僑城集團總部。(資料圖片)
下圖 位于深圳的甘坑新鎮吸引眾多游客前來。(中經視覺 歐陽勇攝)
在近日發布的“2018中國標桿產城&特色小鎮運營商及項目品牌影響力TOP50”榜單上,華僑城集團在“2018特色小鎮投資運營商年度品牌影響力TOP50”榜單中名列榜首;集團旗下成都安仁古鎮、深圳龍崗甘坑新鎮、成都黃龍溪古鎮在“2018中國特色小鎮品牌影響力TOP50”榜單中均位居前列。
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姚軍表示:“這一殊榮是對華僑城集團在新的發展領域成就的充分認可,也是對集團戰略轉型成效的高度肯定。”
“宜融則融,能融盡融”
不破不立。2015年,處于“而立”之年的華僑城主動承接國家戰略,準確判斷行業形勢,在“旅游+地產”模式基礎上探索出“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
在華僑城看來,“文化+旅游+城鎮化”是一個生態模式。“新型城鎮化不能局限于一城一池。它需要各方資源攜手,實現地區產業和人口結構的整體調整與優化,建設完整的自循環產業生態,包括旅游、商業綜合體、酒店、城市基建等。同時,要形成完整配套,即以文旅為主鏈條貫穿起整個生態,從而提升區塊價值,實現城鎮產業生態的自我造血。”姚軍表示。
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現文化精髓?如何有效避免特色不足?
對此,華僑城的回答是“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姚軍告訴記者,作為誕生和成長于改革開放前沿的中央企業,華僑城立足深圳,放眼全國,在建設之初就在努力踐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戰略,持續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旅游產品。
以成都安仁古鎮為例,華僑城通過梳理整合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建立起全新的文旅IP,在同一地域內同時呈現出“公館實境體驗劇”“非遺大課堂”“微特博物館”等多個業態。整個項目不設圍墻、不賣門票,僅僅通過多元產業融合就支撐起整個項目的高質量發展。
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
在新戰略實施過程中,華僑城集團逐步形成了總部與下屬子集團“1+N”的組織架構,并通過整合已布局全國50多個城市的綜合資源,著力構建三級管控體系,推進集團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
隨著這一新管控模式的逐步深入,華僑城各二級子集團集群協同效應日益凸顯。去年,集團著力推動云南全域旅游建設。其中,作為華僑城“央地混改”典范的云南文投集團與華僑城集團“牽手”不過兩年,就完全突破了之前的發展瓶頸,產值從30億元增長到60億元,利潤從2000萬元增長到1.6億元,總資產超過80億元。
華僑城“央地混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離不開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組建新的黨委、紀委、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團隊,精簡職能部門,領導班子實行市場化選聘,中層干部實行全員競聘上崗;精簡審批流程,更加突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獨立決策能力;執行跨越式指標、斷崖式考核,轉變“吃大鍋飯”的觀念,等等。
“央地重組”激活了云南的一池春水。通過景區托管、并購,組建旅游聯盟,與資本市場密切結合,以互聯網為手段搭建市場化平臺,“泛娛樂+綜合體+特色產業”“內容創意+科技元素+資本運作”等地區發展新模式紛紛涌現。在資本和新模式的共同推動下,云南文投成功打造出多個爆款文藝作品,《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吳哥的微笑》等均是其中的代表。
引領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回顧過去的一年,無論是集團在云南全域旅游方面的卓越表現,還是“華僑城文化旅游節”在國內50城舉辦,抑或是深圳歡樂港灣、無錫古運河等一批項目的先后落地,無不印證了華僑城核心主業——文化旅游的強大競爭力。
華僑城“文化+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的內涵是以文化為核心,以華僑城最擅長的文化旅游產業為主要業務,通過對文化相關新興產業的導入,提升城鎮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華僑城在全國共計布局了30多個項目,所有項目均實現了文化特色、旅游資源和城鎮化建設“三位一體、高度統一”。姚軍告訴記者,在這些項目中,文化均起到了統領作用。對于每個新項目,華僑城首先會深度挖掘其潛在的文化內涵,而后據此完善項目基礎設施配套,待文化旅游部分相對成熟后,才會考慮進一步開發。
“共享”是華僑城另一個重要理念。近年來,華僑城不僅戰略入股同程旅游,還與萬科、華夏幸福等行業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并與22家國內外知名策劃、規劃、景觀、建筑設計團隊組建華僑城規劃策劃聯盟,搭建產業高端智庫。一系列舉措體現出華僑城堅定做強產業,整合行業資源,努力引領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信念。
統計顯示,2017年華僑城集團效益位列央企前20位,收入和利潤增速位列央企前10名,連續6年位居全球主題公園集團四強。華僑城201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華僑城集團總資產、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長均保持在30%以上。截至去年底,華僑城共有開業景區26家、酒店26家、旅游演出23臺、旅行社5家、特色小鎮及美麗鄉村8個、托管景區28家,全年接待游客總量預計突破1億人次,是2016年的3倍。
以文化旅游推動鄉村振興
在以“文化+旅游+城鎮化”“旅游+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承接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基礎上,華僑城還把扶貧攻堅當作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先后探索出“文化+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等新路子。
在推進云南全域旅游的過程中,華僑城與云南各級政府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比如,在云南省重點扶貧項目——元陽蓮霧種植基地,華僑城結合當地特點,引進世界各地優質熱帶水果品種開展培育和示范種植,并圍繞此項目進行周邊產業拓展,著力打造“熱帶水果+文化旅游”的百果公園田園綜合體,通過產業扶貧促進建檔立卡戶勞動力就業,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華僑城自2003年開始就與貴州省天柱、三穗兩縣結成了對口定點幫扶關系。在10多年的對口幫扶工作中,集團累計投入定點幫扶資金近5000萬元。
華僑城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積極履行央企社會責任的擔當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中國旅游集團20強”企業等一連串殊榮便是華僑城創新發展結出的碩果。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姚軍表示:“成績只代表過去,未來仍需拼搏。華僑城的戰略轉型升級仍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2019年,華僑城集團將繼續堅持改革創新,聚焦文化旅游主業,積極承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認真履行央企社會責任,堅定不移地做人民幸福生活的創造者。”(記者 楊陽騰)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