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中國節能的長江生態保衛戰
國資報告:中國節能的長江生態保衛戰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08-16
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內河經濟帶和生態文明建設區域。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但污染治理工作仍然十分繁重,如污染治理多頭、項目小散亂的舊局面仍然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舊思路亟待改善,過度開發造成的大量歷史欠賬,等等。
在上述背景下,2018年5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提出,中國節能要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并于2019年1月印發了《關于支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在長江經濟帶中發揮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的指導意見》。
長江經濟帶的污染治理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節能也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新契機。通過發揮自身污染治理全產業鏈優勢和資源聚集能力,中國節能打響了一場以分類施策、系統治療為特征的長江生態保衛戰,在長江保護修復方面取得了諸多經驗和成果。
分類施策 發揮專業優勢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21%,人口和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例則超過40%。
長江經濟帶的污染治理,也因地域條件、環境問題的不同,而涉及眾多的節能環保業務種類。記者走訪中國節能在長江經濟帶的相關項目時發現,面對量大面廣的污染治理問題,中國節能的做法是,充分發揮自身在領域規模、專業覆蓋面和綜合實力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因地制宜和分類施策。
在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坐落著一座建筑面積為720萬平方米的大型社區——中天·未來方舟項目。據了解,該項目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純市場化綠色供暖社區,自2015年11月起,這里的業主已經連續度過了4個溫暖的冬季。
“2014年的時候,貴陽好幾個樓盤都在銷售,我之所以選擇未來方舟,就是因為有配套的集中供暖服務。”未來方舟業主李永紅女士對記者說。“以前冬季的時候,我們都是用電暖爐取暖,對著電暖爐的一面很熱,后背卻還是冷颼颼的。有了集中供暖,感覺溫暖如春,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中國節能(貴州)建筑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告訴《國資報告》記者,未來方舟項目地處貴陽市母親河——南明河的下游流域,公司創新分布式供能理念,采用多能互補方式,將水源熱泵、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等技術相結合,從河水、污水、空氣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并加以統籌利用,降低了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
記者了解到,中天·未來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項目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的全國首批8個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之一,項目可實現年節約標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9萬噸、減排二氧化硫4000噸、減排混合顆粒物6000噸。據李強介紹,根據中國節能的統一部署,建筑節能公司先后與長江經濟帶21個地市對接了50余個區域能源合作項目。“未來南方區域能源業務在優化提升既有項目運行質量的同時,將重點圍繞長江大保護沿線城市開展業務布局,并重點聚焦城市冷、暖雙供,以高端業態建筑為市場拓展目標。”李強說。
另一個典型案例來自中國節能(長興)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長興縣,位于太湖西南岸,歷來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太湖水產名聲在外。因此,中國節能在長興光伏項目策劃之初,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光伏示范項目的理念,通過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入當地有實力的養殖企業和種植企業參與運營,將普通光伏電站開發與漁業、農業、休閑旅游業相結合,打造出了漁、農、光一體化的農創小鎮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
項目建設人員告訴《國資報告》記者,項目一期為50兆瓦的漁光互補模式,占地面積1000畝,將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標準魚塘,實現了上部光伏發電和下部漁業養殖的結合,建成兩年多來,已經形成小龍蝦養殖合作社模式。項目二期為20兆瓦的農光互補模式,占地面積約500畝,由24棟光伏聯動大棚和一棟觀光棚組成,棚內主要種植鐵皮石斛。項目建成后,為鄉鎮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項目農地畝產從不到1000元人民幣提升至平均不低于3.5萬元人民幣。
“通過這種模式,有力加強了我們在太陽能行業的競爭力,并體現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效益。”項目現場負責人說。
中國節能在開展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過程中,這樣因地制宜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由中國節能承建的貴州六廠門和貴醫污水廠項目,處于貴陽市老城區,周邊建筑密集,地下管線錯綜復雜,部分管線更是隱蔽和資料缺失,且施工場地小,周邊道路狹窄。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面對上述挑戰,中國節能采取了縱深發展的模式,為貴陽市深度地下空間利用、節約土地提供了借鑒。
再如,位于湖北省嘉魚縣北部的馬鞍山,由于長期無序開采,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使得整個馬鞍山地區面源形成污染物,在風蝕雨淋作用下匯入長江和小湖,不僅影響國堤安全和周邊環境質量,也對土地資源造成嚴重浪費。由中國節能所屬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承擔的馬鞍山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對馬鞍山東端由于廢渣堆積形成的荒地實施了固廢處理、土地復墾、園林景觀設計再造等綜合治理工作,大大改善了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益。
據了解,作為唯一一家以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國節能在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擁有178家子公司,已開展各類節能環保項目258個,跟蹤項目200余個,主營業務和專業優勢與長江大保護高度契合。“我們有能力、有責任、有信心發揮好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完成好黨中央賦予中國節能的光榮任務。”中國節能總經理余紅輝說。
系統治療 發揮協同效應
除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中國節能還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的系統性出發,變單點治理為綜合協同治理,從而整體提升區域環境質量和污染治理的效率。
比如中國節能為咸寧市打造的“智慧長江”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據了解,該平臺整合了長江流域各年度水質數據、水資源及各行業重點污染源分布情況等數據,并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綜合評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長江大保護的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提供了支撐。
“根據我們的體會,推動節能環保這樣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按照傳統的方式是不行的,一定要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因此我們在努力建設自己的環境地圖,讓我們在信息管理、知識管理等方面更加現代化。”余紅輝說。
中國節能的綜合治理能力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水務方面,中國節能所屬湖州中環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如初告訴《國資報告》記者,在湖州這座擁有200多萬人口的地級市,中國節能先后建設和運營了兩座污水處理廠——湖州吳興東部新城污水處理廠主要用于處理生活居民污水,日處理能力10萬噸;砂洗城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主要用于處理印染企業工業污水,日處理能力1.5萬噸。同時,中國節能還擁有一座設計庫容9966萬立方米、日供水規模20萬噸的原水項目——湖州市老虎潭水庫工程及引水工程,體現了中國節能在水務方面的綜合治理服務能力。
在湖州的布局只是中國節能水務產業在長江流域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節能已在湘潭、蚌埠、襄陽等地實現供排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運營管理模式,以地區核心水務企業為平臺,輻射周邊,構建區域水務一體化格局。
固廢處理方面,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中國節能投資建設的具有代表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日處理生活垃圾1800噸,每年可處理65萬噸,可供電1.9億度/年,節約標煤8.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94萬噸,為成都的生活垃圾處理和長江上游的生態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了解,中國節能在長江經濟帶沿線擁有19個固廢處理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1.7萬噸,投資規模近百億元。而為了適應長江經濟帶環境治理整體性要求,中國節能創新思路,提出了“兩園一鏈”固體廢棄物綜合解決新模式,即集約式綜合固廢治理產業園,分布式有機固廢治理生態園和環境物流鏈。
中國節能所屬的中國環境保護集團副總經理肖蘭告訴《國資報告》記者,集約式綜合固廢治理產業園是“兩園一鏈”的重心,包含焚燒發電系統、資源化利用系統、兜底填埋場三部分。分布式有機固廢治理生態園主要處理城市與農村不適合長距離運輸的有機廢物,環境物流鏈則由智能收運系統、轉運系統、云平臺、綠色物流車四部分組成,負責兩園與社會、兩園之間所有固廢和生產產品的運輸。
肖蘭表示,兩園一鏈作為固廢處理保證性工程,通過以城帶鄉、城鄉協同,提供長江經濟帶城鄉固廢處理雙保底,使無廢城市、無廢經濟帶成為可能。“目前,該模式已在畢節、咸寧等地開展試點,2019年計劃推出4-5個示范項目,2020年全面推廣方案,形成長江流域整體布局,為使母親河永葆青春活力做出積極貢獻。”
整合資源 構建環保生態圈
作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中國節能還堅持開放合作和共建共享的原則,以做大做優做強環保企業為目標,不斷聚合社會各界廣大優勢資源,著力打造節能環保生態圈。
“作為平臺公司,中國節能不能再靠自己的單打獨斗,而是要成就一個產業,因此,中國節能要建設好自己的品牌,實施平臺戰略,建設生態圈層,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原動力,支撐企業向更高的水平發展。”余紅輝說。
中國節能(湖州)節能環保產業園就是一個典型的實踐。據中節能(湖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涌介紹,園區已成功引入企業30多家,節能環保、機械裝備、工業科技等環保產業占比8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節能環保、高端精密制造為主的產業聚焦平臺和綠色示范園區。園區為入園企業提供包括總部辦公、節能技術研發、生產、咨詢、投融資等系列服務,打造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的交易、展示、孵化平臺。
“像我們這樣的技術型中小企業,在行政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國節能作為園區的運營方,在政策對接、科技項目申報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為我們節省了時間,使得我們可以專注于研發工作。”一位園區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類似中節能(湖州)節能環保產業園這樣的綠色低碳示范區,中國節能旗下超過30個,絕大多數分布在長江流域,這些園區正在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中小型環保企業發展貢獻者力量。
被確定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一年來,中國節能聚焦重點、深耕細作,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則,與浙江省、衡陽市、麗水市、湖州市、咸寧市等省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深入湖州、咸寧、衡陽、畢節等城市,開展先行先試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下一步,中國節能將進一步發揮領頭雁作用,切實肩負起污染治理主體平臺責任,更好地推進長江大保護各項工作。”余紅輝說。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