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19-11-07
產權市場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啟誕生并逐步壯大,由此和頭部的股票市場一起,組成了中國資本市場。伴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產權市場日益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中國產權協會統計,2013年至2017年產權交易資本市場5年累計成交額已突破20萬億元,取得了史上最好的發展成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自身謀求轉型升級的需要,產權市場早已不再簡單服務于國資國企改革,而是擴展到了公共資源交易、環境權益交易、林權交易、農村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交易等12大類主要業務,服務于各類要素資源的自由流轉和市場化配置。
資本市場的“中國模式”
按照廣義產權概念的提法,產權領域可以廣到“天上”,即“環境產權”;可以廣到“地上地下”,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可以廣到天地之間的“人”的身上,如各種人力資本產權等。近些年來產權市場的發展脈絡,正是沿著廣義的產權領域展開。
除此以外,各地的產權交易機構普遍依托自身所處的地域和資源優勢,延伸開展特色業務。在業務范圍上,已經把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的模式復制到行政事業資產交易、金融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涉訴資產交易、文化產權交易等所有公權益交易領域,進一步擴展到與產權相關的要素市場,如排污權交易等。在機構功能上,不少產權交易機構不斷增強產權流轉和融資服務兩大核心功能,充分利用當前熱門的互聯網、云平臺、區塊鏈、綠色金融等概念做文章,與外部機構深度合作,不斷延伸和拓展服務領域。
最高法規定,2017年起,所有訴訟資產全部采取網絡司法拍賣方式,京東、淘寶等五家網拍平臺入選,從此“法院+網拍平臺”成為定局。
不過,山東產權交易中心通過深入研究,仍然找到了其中的機會。該中心發現,網拍平臺雖然能夠充分挖掘投資者并發現標的價值,但缺乏對標的的法律咨詢、財產鑒定、評估、交割等配套支持。經過多方爭取,“法院+網拍平臺+產權機構”涉訴資產處置模式在山東全面鋪開,該中心兩年來幾乎占領整個山東市場。
浙江省是一個民營企業活躍、市場經濟發達的省份,企業融資并購的需求量大,商業基礎扎實,加之政府行政管理手段力度大、靈活性高。據此,浙江產權交易所試水開展增資擴股業務,實現了平臺的融資功能,此做法為浙江優質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得到各方高度認可。
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是全國唯一一個分支機構全覆蓋的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建立起了全省產權交易大平臺。該公司旗下控股設立了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6個專業交易平臺,參股設立了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武漢農畜產品交易所等6個專業交易平臺。未來武漢光谷聯交所將向投行化、平臺化、市場化和金融化等方向轉型發展。
“一帶一路”作為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大頂層設計,為新時代產權交易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廣西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2018年以來,北部灣產權交易所集團(下稱“北部灣產交所”)著力打造面向東盟的要素資源交易市場,在第十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成功舉辦了產權交易平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創新論壇,加快推動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要素市場平臺建設。目前,已成立東盟事業部,負責東盟要素市場平臺搭建、業務開發和項目組織等工作,同時,在柬埔寨設立了資產交易服務中心,并逐步拓展到東盟其他國家,服務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2019年上半年,柬埔寨交易服務中心新增掛牌金額超35億元。
中國產權協會會長吳汝川在2018年中國產權協會井岡山高峰論壇上表示,產權市場以非標準化、非連續交易為標志,不僅可以服務多個領域、多個交易品種的交易,還可服務各種形態、各種屬性的非標準化產權的流轉或融資,這決定了產權市場能夠為數以千萬計的大中小微型各類企業提供服務,很好地彌補了證券市場的不足,是真正能夠支撐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資本市場服務平臺。
搶占農村產權交易市場
產權交易所開展特色業務的熱門領域還有農村產權交易市場。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了2018年,中央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規劃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其主要表現之一包括: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地區資源分散、資金分散,大量資源沉睡,難以盤活,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是推進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的重要舉措。如今,全國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接近尾聲,農村要素流轉需求也逐漸增長,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
統計顯示,全國成立了包括四川、重慶、湖北、北京等14家省級或省會級農村產權交易所;縣(市)級以上土地流轉交易所達到1324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達到17268個,這一數據正以較快的速度刷新。
作為欠發達地區及林業大區廣西的交易機構,北部灣產交所也做了很多積極探索,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2018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廣西國資委明確由北部灣產交所作為全區統一產權市場建設的主體。北部灣產交所積極在全區探索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路徑,在田東縣建設了全區第一家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玉林市建設了全區第一家市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自治區層面建設了唯一一家自治區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廣西林權交易中心,形成了具有廣西特色的農村產權市場體系建設“1+N”模式。“1”即一個主體(北部灣產交所或其主導投資成立的廣西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該主體是全區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監督管理的統一端口。“N”即縣(市、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承擔當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培育、交易配套服務和市場監督管理職能。
目前,北部灣產交所已將“1+N”模式運用推廣到田陽、覃塘等11個試點縣區,擁有了150人的專業團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易規則制度,研發了一套可用于全區互聯網交易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系統。
以廣西貴港市覃塘區為例,覃塘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是按照“1+N”模式打造的標準化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配套了村集體經濟孵化器。
今年3月,北部灣產交所運用“村民合作社+農村經紀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農業投資企業”模式,為貴港市覃塘區成功引進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內農藥制劑領域上市公司——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諾普信公司計劃流轉土地1萬畝,總投資2.18億元,打造全國領先的澳洲堅果種植園和稻蝦共作生態示范園,同時,通過一、二、三產融合,打通農業投資全產業鏈,帶動加工、物流、倉儲、休閑觀光、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
5月29日,貴港市覃塘區農村產權交易流轉服務中心于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掛牌的“117畝集體林地15年使用權出租”項目,經過224次網絡競價,溢價率高達371%。同一批另外11宗交易項目在掛牌期間,多數都成功找到了意向投資人且成功簽約。
該項目流出方京龍村村委負責人對項目最終的成交價格喜出望外。“之前流轉的地都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以很低的價格被人包走,真正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項目掛牌之后,有很多外地的老板來實地查看,這是之前沒有的情況。”
廣西是林業大區,森林蓄積可采率超過60%,位居全國之首,全區林業經濟與廣東、山東并列全國三強。依托這一優勢,“以林帶農”也成為廣西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一大特色。從2015年至2019年5月,廣西林權交易中心交易項目累計掛牌金額246.5億元,客戶數量增至4328戶。
北部灣產交所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提出的“1+N”模式,得到了多方認可。
廣西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在一份報給自治區政府的報告中認為,由自治區國有產權交易機構作為龍頭,統籌推動各級平臺建設和運營,形成了有效的統一監管機制,有利于貫徹落實清理整頓交易場所的有關要求;有利于推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建設運營成本。
在自治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協調小組組織下,2018年12月,廣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研討會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1+N”模式符合廣西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實際情況,值得肯定和在全區推廣。
讓市場成為主導力量
現實情況是,雖然北部灣產交所探索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在廣西部分地區得以推廣,但從整個自治區層面來說,目前交易活躍的農村要素僅限于體量最大的林業要素,而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四荒”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等其他要素仍然以民間自發的線下交易為主。民間自發的線下交易存在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手續不完善等隱患,極易滋生腐敗,造成農民經濟損失,引發社會矛盾。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4年12月30日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這是國家層面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此后,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進入高峰期。然而,好的政策在基層很容易走偏,造成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的尷尬局面。
從全國情況看,還存在著走彎路和功能不完善、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比如,有的省級主體不明確、市場服務不到位、運營管理不可持續;有的沒有統一規劃,由地方盲目自建,出現一省多式、交易規則不統一、難以監管的混亂局面后,再整頓重組,造成重復建設,浪費成本。
從廣西來看,體系建設同樣不平衡不規范,地方政府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積極性很高,但往往無所適從,盲目投入。自廣西在自治區層面提出試點建設的要求后,各地為完成工作任務,爭相建設交易中心,可惜的是,因為對相關規定、建設標準和實現路徑等缺乏了解,導致各地建設模式各異、五花八門。
廣西地方金融監管局調研發現,按照上述思路,各市縣自主建設極有可能導致因行政區域劃分而成為“信息孤島”,或成為功能上的重復建設,不能與外部的農村產權交易場所連成線、形成片,不能充分發揮交易市場的規模化資源聚合作用。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總結中國農村改革40周年經驗時指出,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廣西破解上述平臺建設混亂問題的理念與之類似。
針對這些問題,廣西地方金融監管局及上述研討會與會專家相繼提出建議,應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設立覆蓋全區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統一平臺,授權自治區要素市場建設龍頭企業,采用“1+N”模式實現“統一監管職能、統一信息系統、統一流轉交易規則、統一流轉交易流程、統一收費標準”五統一平臺體系,對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環節進行統一管控。各縣(市、區)政府負責建設當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主體,承擔當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培育、交易配套服務等職能,與自治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統一平臺協同運營、協同監管,形成市場對農村產權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全區統一、分級負責”的交易市場監管機制。(《國資報告》記者 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