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告別千百年來靠擺渡往來的歷史
架起孟加拉國“夢想之橋”
架起孟加拉國“夢想之橋”
人民日報:告別千百年來靠擺渡往來的歷史
架起孟加拉國“夢想之橋”
架起孟加拉國“夢想之橋”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9-12-13
帕德瑪大橋初步建成的橋體。
當地工人正在工地施工。
帕德瑪河是孟加拉國境內主要河流之一,自西向東將孟加拉國中西部地區一分為二,湍急的河水阻隔了兩岸交通。如今,由中企建造的帕德瑪大橋將把孟加拉國南部21個區同首都達卡連接起來,讓帕德瑪河兩岸的居民,告別千百年來靠擺渡往來的歷史。
“將帶動孟加拉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受益人口超過8000萬”
艾哈邁德是中國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鐵大橋局)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項目的土建工程師,家就在達卡,他對帕德瑪河帶來的交通不便深有感觸:“河流最窄處也有四五公里,寬處六七公里。每次擺渡過河,算上等待時間,至少需要4小時以上。每到節假日,物資和人員分開擺渡,白天人過河,晚上物資過河,等待時間就更難說了?!?/p>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孟加拉國政府曾在賈木納河上建了一座橋,不過帕德瑪河兩岸居民得繞行300多公里。
如今,孟加拉國政府選擇在達卡西南部約40公里處修建帕德瑪大橋,工程包括帕德瑪大橋主橋、河道疏浚、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和公路連接線,其中中鐵大橋局負責帕德瑪大橋主橋建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鐵)負責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建設,中國電建集團旗下的中國水電港灣公司負責河道疏浚,還有其他中企參與帕德瑪大橋公路連接線建設。
大橋采用雙層鋼桁梁結構,上層為四車道公路,下層是單線鐵路,并預留了承載天然氣及光纜等設備的管道線路。項目總投資15.5億美元,是中企在海外承建的最大規模和最大單體金額的橋梁工程,被當地人視為“夢想之橋”。
孟加拉國道路運輸和橋梁部帕德瑪大橋項目主管伊斯拉姆特別強調:“大橋建成后,將帶動孟加拉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受益人口超過8000萬。”
“‘夢想之橋’還將重構區域性交通通道。”中國中鐵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項目經理部項目副經理崔文勇說,帕德瑪大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交通支點,是中國和泛亞鐵路的南部連接點,也將成為泛亞鐵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如此大規模斜樁插打作業,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尚屬首次”
在中國國內,幾乎所有大橋都是先完成初步設計后繪制施工設計圖,施工單位進場直接施工。然而,設計帕德瑪大橋的英國公司在完成初步設計后就離開了工地,工程所需相關參數不得不由現場監理工程師組織施工單位通過試驗來確定,施工承建方面臨的工作難度大大增加。此外,孟加拉國政府選定的橋址位于帕德瑪河下游,這里河道寬闊,水流湍急,往來船只多,安全風險高。
“事實上,為了解決這些困難,項目建設中,我們采用的多項技術打破世界紀錄?!碧崞甬敵醯木置?,對比如今已然成型的大橋雛形,中鐵大橋局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項目經理劉建華感慨不已。
帕德瑪大橋共設有40個水中墩,最初設計每個主墩由6根直徑為3米、長120米、重550噸的超級“巨無霸”鋼樁構成。但項目進場時勘察發現,有22個主橋墩的地質條件比預想情況差。針對這種情況,施工過程中,22個位于特殊地質帶上的主橋墩的設計變更為“6+1”,即在6個傾斜樁基礎上再加1個直樁,并對其中11個墩位鋼管樁增設樁外壓漿管。采用世界首創的鋼管樁樁側預壓技術,進一步增強承載力。
“如此大規模斜樁插打作業,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尚屬首次?!眲⒔ㄈA說,由于每個墩位地質差異較大,基本上每個墩位樁基都得“量身定制”。項目部為此進行模擬計算,并專門訂制了造價近1億元人民幣的液壓打樁錘。
大橋主橋橋梁有7聯41跨,鋼板厚度大,整孔制造線型控制要求高。為此,中鐵大橋局研制創新了3200噸鋼梁整孔架設施工工藝,使用“天一號”運架船將重量相當于2000臺小轎車的鋼梁安放在墩頂,通過吊架上錨點裝置和墩頂縱、橫移設備調整鋼梁位置,依次合龍不同構件。
“有機會參與這樣一個夢想工程建設,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
記者在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建設現場看到,巨大的預制件廠已經建成,沿線鐵路路基建設如火如荼。
大橋鐵路連接線項目是孟加拉國政府振興經濟和改善落后鐵路與公路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鐵路的建成將成為連通達卡與孟加拉國西南部地區客貨運輸的重要交通干線,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發展,與帕德瑪大橋共同構成連接帕德瑪河兩岸的重要交通走廊。
隨著帕德瑪大橋及鐵路與公路連接線的建設,曾經荒蕪的帕德瑪河北岸已經開始有人購買土地,并建設工廠、加油站。
據統計,項目建設為當地創造3萬余個就業機會。龐大的工程提升了當地民眾的職業技能。24歲的土木工程師哈桑是達卡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就到項目上工作。“有機會參與這樣一個夢想工程建設,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承載孟加拉國人民千年夢想的帕德瑪大橋,緊緊連接中孟兩國人民的心,也見證著兩國攜手共建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