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發布  >  媒體觀察 > 正文
        國資報告:從后勤保障到國之脊梁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01-09

        新中國的國有企業,是伴隨著人民政權的足跡一路走來的,基因中自帶紅色烙印,始終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70年來的歷史實踐反復證明,國運興則國企興,國企強則國家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如果沒有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為我國發展打下的重要物質基礎,就沒有我國的經濟獨立和國家安全,就沒有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就沒有我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沒有社會主義中國在世界東方的巋然屹立。

        人民戰爭的后勤保障隊

        從工農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我黨我軍在根據地、解放區成立了多家公營企業,為前方指戰員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生活物資。

        1928年5月,井岡山會師之后,為了給日漸壯大的革命隊伍做軍裝,紅四軍成立了桃寮被服廠。1938年,我軍在延安又組建了第一家制革、制皮件和制鞋工廠,即后來的際華3513公司。企業成立之初,全部家當就只有9孔窯洞、一口水井、9名戰士。當時,職工們一邊開墾荒山種地、攔河修壩;一邊加緊生產,支援抗戰。朱德、張聞天、李富春、林伯渠等中央、邊區主要領導先后多次到廠視察,鼓勵干部職工努力生產、支援前線,保障部隊供給。2019年9月10日,新興際華集團將3513原址確定為該公司第一個紅色教育基地。

        在太行山,八路軍建起了黃崖洞兵工廠。在崇山峻嶺間,一批只會拿韭菜葉當量具的工匠們,在這里學會了制圖、操作機床,把一批批武器送往前線,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在陜甘寧邊區,延長油礦、玉門油礦在戰火中堅持生產,向前線運送了汽油、煤油、蠟燭、擦槍油等戰略物資。1944年,毛澤東親筆為延長石油廠題詞:“埋頭苦干”。

        在山東玲瓏金礦,工人們在中共膠東黃金工作委員會的組織下,在日偽軍眼皮下,將小金粒灑在頭發中帶出,由專人冒著生命危險將黃金運往延安,累計運送黃金達13萬兩之多。

        1938年,我黨在香港成立了“聯和行”,作為黨的地下秘密交通站,以貿易為掩護,籌款、送物、運藥,支援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8年,“聯和行”改組擴大為“華潤公司”,并分批將郭沫若、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等眾多著名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及愛國華僑安全護送至解放區,參加新中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99師在粟裕的直接指揮下,轉戰于蘇中地區。眼見戰爭越打越順,老天爺卻出了難題:三倉地區近三個月不下雨,軍民吃水都出現了問題。在粟裕的帶領下,99師在駐地周邊挖出了5口10米深的水井,口口見水,滴滴甘甜。

        ……

        國投羅鉀的建成投產,為解決中國鉀肥缺口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切實保障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攝影/張峰

        上述企業、部隊后來成為了新中國國有企業的紅色源頭。華潤自不必說,新興際華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軍需裝備企業,也是我軍歷次換裝的主力企業;黃崖洞兵工廠后來孕育出中國兵器淮海工業集團、航天科技一院519廠、長治鋼鐵等多家國企;玲瓏金礦成為山東黃金所屬企業;99師則是中建二局的前身。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企業、部隊以獨有的方式,為黨領導下的歷次戰爭勝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經濟建設的頂梁柱

        新中國成立后,沒收的官僚資本、少量外國在華企業,包括洋務運動中成立的招商局、山海關造橋廠(現中鐵山橋集團)、江南造船廠(現中船工業江南造船廠)等企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的私營企業,包括上海的老鳳祥金店,北京的同仁堂等老字號;新政權從日偽、國民黨手中接手的相關企業,比如前身為日本芝浦株式會社奉天制造所的哈電集團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為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重要來源。此外,新中國成立后,又投資建設了一大批新的國有企業,包括中國一重、中國一汽等。出身不同的國有企業,共同擔當起恢復國民經濟的重任,在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中發揮了頂梁柱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國內經濟凋敝、生產萎縮、物資缺乏。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209公斤,人均鋼年產量不夠打一把菜刀,人均石油年產量不足3兩,人均年用電量不夠吹半天空調。

        “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個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紛亂頭緒中,毛澤東抓到了主要矛盾。

        鞍鋼恢復生產,成為當時工業領域的頭等大事。

        東北解放時,曾煊赫一時的鞍鋼被戰火破壞殆盡,廠區內荒草叢生,設備殘缺不全。老工人孟泰站了出來,“跟共產黨走,棒打不回頭”。在他的帶領下,工人們獻交器材的隊伍排出幾里長。

        半年時間,鞍鋼恢復了生產。曾斷言這里“只能種高粱”的日本專家感慨說:“共產黨了不起!”

        1949—1952年,鞍鋼的鐵、鋼、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6%、64%和47%,托舉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半壁江山。直到1988年,鞍鋼一直位列中國企業工業產值和上繳利稅排行榜第一名。從北京十大建筑,到武漢長江大橋、三峽大壩、京九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從59式坦克、運載火箭、超音速戰斗機,到世界矚目的遼寧艦,都使用了鞍鋼生產的鋼材。

        在鞍鋼的支持下,中國的鋼鐵產量日漸攀升,已穩居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多年,產量超過全球一半。

        相比之下,中國人解決糧食問題的道路更加漫長、曲折。

        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949年的5倍。在人口總數增長近三倍的情況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過程中,分田到戶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育種、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的推廣運用,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1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中國人民解放軍水利工程一師奔赴淮河,一舉消除淮河水患,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座水電站——佛子嶺水電站,為沿河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支部隊,就是中國安能的前身。

        1958年,中國一拖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此后,東方紅拖拉機型號不斷豐富,產量不斷攀升,一度覆蓋了中國70%以上的機耕地,為提高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糧食產量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于農作物而言,鉀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有了鉀,花更香果更甜。但中國缺鉀,曾嚴重依賴進口。2003年以來,國投在羅布泊投資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硫酸鉀生產基地,徹底扭轉了中國鉀行業命運操縱在外國人手中的被動局面,為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中國農資行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化集團每年承擔著國家化肥淡季商業儲備任務,為保障旺季時節市場供應、支持淡季時節化肥企業均衡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化化肥年銷量超1000萬噸,估算可增產糧食1000億斤以上。

        糧棉爭地,也是制約中國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1983年,中國石化組建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8億人的穿衣問題。據統計,中國石化每年生產的化學纖維可替代約2.3億畝土地產出的棉花。

        目前,隨著多方努力,我國已經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遵循這一指示,國有企業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繼續努力。

        作為執行國家政策性收購任務主體的中儲糧,在防止谷賤傷農、谷貴傷民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中儲糧不斷推廣電子測溫、機械通風、氮氣氣調、內環流控溫等先進綠色儲糧技術,確保糧食綠色、保鮮、營養,努力滿足人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轉變。

        “工業糧食”石油的短缺也曾是新中國的心腹之患。

        1960年,包括鐵人王進喜在內的4萬多名轉業官兵、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涌向莽莽荒原,打響了戰天斗地的石油大會戰。開發三年,大慶油田生產原油占同期全國原油產量一半以上,中國人從此把“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

        10個月建成的人民大會堂;耗時8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新中國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在國有企業工人的努力下,一座座嶄新地標,崛起在一片廢墟的中國大地之上。

        70年來,中國從“一窮二白”到逐步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有企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家開放發展中承擔了一大批示范性帶動性重大項目和標志性工程,形成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全方位的建設能力,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中的話語權。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自身實力也不斷增強。1949年-199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總產值由36.8億元增長到3.4萬億元,增長了925.9倍。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78.7萬億元)、所有者權益(63.1萬億元)分別達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

        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集團考察時明確表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

        自主創新的排頭兵

        開國大典閱兵式時,當毛澤東看到“萬國牌”受閱武器通過天安門廣場時,表示“愉快又不愉快”。因為當時的中國,“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甚至日用品也多是外國進口的,洋釘、洋灰、洋火充斥了中國市場。

        1952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四位領導同時在一份文件上簽批,同意在哈爾濱籌建新中國第一家鋁加工企業。

        鋁,是航空航天事業最常用的金屬。代號為101的東輕公司肩負著為中國空軍插上翅膀的重任。在中蘇關系破裂,沒有經驗借鑒,沒有文獻可查的艱苦環境中,以新中國第一代輕合金模鍛專家浦水根為代表的東輕人想盡辦法,終于摸索出了同類產品的全套生產工藝流程,結束了我國不能模鍛飛機大梁的歷史。

        有了自主研發的原材料,1956年7月13日,全部用自制零件組裝的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56式”飛機(后改稱殲-5)在沈飛完成總裝。 

        截至1959年5月轉產新機型,沈陽飛機制造廠共生產了767架殲-5飛機。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飛行員使用殲-5飛機擊落過F-84、F-86、RB-57A和F-4B等多種入侵飛機,很好地保護了中國的領空、領海。

        在中國的西部,更多的國有企業科技工作者在為“兩彈一星”默默地工作著,他們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隱姓埋名多年,終于打破了帝國主義的重重封鎖,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突破,為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提供了堅強的保護。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對此,鄧小平表示,“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鐵路交通也是我國以自主創新實現逆襲的典范。

        1949年,中國蒸汽機車型號多達198種,來自9個國家、30多家工廠,中國因此被稱為“萬國機車博物館”。直到1978年,中國客車時速僅為40多公里。“像風一樣快”的日本新干線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紀以來,在中國中車、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通號等央企的協力配合下,中國全面掌握了高速列車制造、高速鐵路鋪設、高鐵信號控制等全套技術,實現了客車時速從120公里到350公里的歷史性跨越,高鐵成為了中國的金名片。

        科技創新無小事。在民品領域,國有企業也吃夠了技術落后的苦頭。

        上世紀90年代,2672廠(新興鑄管前身)想進軍離心球墨鑄管業務。把控行業話語權近百年的外國企業提出,“先準備好5000萬美金再來談”,“只賣管子不賣設備”,甚至提出由他們控股。

        五十多歲的廠長范英俊背上大號軍用水壺和饅頭,夾著鋪蓋卷上了機臺。當年研發的參與者,新興際華集團總經理楊彬說,“我們用了10年時間,實現了跟外國企業的平起平坐,后來基本把他們的產品趕出了國門,現在我們已經參與了國際標準的制定,在行業內掌握了話語權。”

        2001年,不甘心做組裝廠的格力電器想把國外技術買下來,經多番努力仍遭拒絕,這讓格力人下決心“掌握核心科技”,研發了包括電機和壓縮機在內的多項核心技術,實現了“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工作。習近平提出,“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國有企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之重器相繼問世,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變。

        幾年前,一張劉華清將軍踮起腳尖認真觀看外國航母的照片,讓很多人熱淚盈眶。肩負歷史重托的中船重工埋頭苦干多年,研制的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已交付使用并初步形成航母編隊體系化作戰能力,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已轉入海試,實現了我國航母發展從“用起來”到“造起來”的跨越,正在加快向“強起來”邁進。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是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之后,我國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也是中國橋梁建筑史上技術最復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

        從舉國之力加上蘇聯援助才能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到如今完全自主完成的港珠澳大橋,背后是以中交集團、中建集團、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架橋技術的飛躍式發展。

        “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打造核心技術群,支撐了這些重大工程。”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起濤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交集團累計科研經費投入超過300億元,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帶動了中國交通基建領域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目前,中央工業企業已全部建立了國家級研發機構,研發經費約占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額的四分之一,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約占同類獎勵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特等獎和一等獎占比更高。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國企要做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國有企業正在以持續地創新突破,從小到大再到強的一次次蛻變,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支撐。

        履行社會責任的先鋒隊

        國有企業并非社會主義中國的獨特產物,西方發達國家政府也出資成立了不少企業。但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中保看來,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與西方的政府企業有本質區別,“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 

        70年來,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國有企業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是支持經濟發展、公益事業、對外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

        由中國鐵建等國企承建的青藏鐵路為西藏人民帶來得了新的希望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中國人多少年來的樸素愿望。為此,電網、發電及其配套的裝備制造、施工安裝企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2000年,我國已解決了全國97%人口的用電問題,內陸省份已實現了戶戶通電。只有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廣西、云南等地的偏遠山區還有一定數量的村莊和農戶無電可用。

        為此,電網企業啟動了“戶戶通電”工程。然而,這些地區山高坡陡、施工困難、造價高昂、維護不便,從經濟角度考量并不劃算。

        比如,在福建三明尤溪縣中仙鄉華西村,為了讓兩位老人用上可靠電,供電公司專門架設了800多米導線,組立了12根電桿。

        再比如,四川若爾蓋包座鄉俄若村卡美寨有無電戶47戶249人,通電總投資393.55萬元,戶均投資8.37萬元,可以給每家蓋一座新房。

        據計算,上述地區通電的戶均投資4萬元左右,按照農戶月正常用電量50千瓦時的電費計算,100年也收不回成本。然而,電網企業表示,“只要國家有需要,人民有需要,虧本也要干,犧牲也要干!”

        得益于電網企業的不懈投入,電網工人的艱苦奮戰,2015年,我國全國范圍內實現戶戶通電。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長884倍,人均用電量增長617倍。堅強的電網和充沛的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網絡時代,流量、網速的重要性不次于電力。2015年5月國務院提出“提速降費”的要求以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持續推動業務資費下降和網絡建設升級。對此,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表示,五年來,中國聯通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95%,固定和移動寬帶平均下載速率提升近7倍,未來隨著全球首張5G共建共享網的投運,網速還會持續提升。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更是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這一本質屬性的具體體現。

        2018年,國務院國資委率先啟動了兩批18家企業的劃轉工作,劃轉資本821億元,其后又啟動了第三批劃轉工作。

        當前,已有53家中央企業和14家中央金融機構實施了劃轉,劃轉規模達到8600億元。 

        對此,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表示,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和由此產生的養老金缺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灰犀牛”事件,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是應對這一風險的重要手段。

        帶頭推進節能減排,布局環境治理和保護產業,也是國有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

        2019年8月22日,華電萊州電廠第四臺百萬機組正式投運,集“智能照明、智能吹灰、智能燃燒、數字煤場、現場總線、GIL封閉線路、汽輪機一鍵啟動、煙氣深度余熱利用”等尖端科技于一體,排放標準全面優于國家標準,代表了世界綠色火電最先進水平。

        這一項目,是中國國有能源企業不斷提高排放標準,提高清潔水平的一個縮影。2019年初,國家能源局宣布,我國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十三五”總量目標任務提前兩年完成,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

        與此同時,以三峽、大亞灣為代表的水電、核電,以及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占比不斷提高。為中國乃至世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突出貢獻。其中,僅國家能源集團所屬的大渡河水電公司的累計發電量就達到4325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4億噸,相當于減少標煤使用9324萬噸。

        對于已造成的污染,國有企業積極出手。

        2013年,中國石化宣布實施“碧水藍天”環保計劃。提出三年內投入近230億元,實施803個環保綜合整治項目。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一次性投入最密集、涉及范圍最大的環保專項治理行動。

        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提出,“三峽集團要在水資源相關產業大顯身手,兩翼齊飛,不僅要做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而且要做最大的生態環保集團。”一年多來,三峽集團主導的多個環保項目已在長江沿線快速落地,并取得初步成效。

        作為唯一家林業企業,中林集團確立了“做生態產業領袖,創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目標,大力推進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產業,面向全國湖泊輸出干島湖生態旅游和保水漁業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

        最值得一提的,是國有企業在當前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國資委中央企業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央企業結對幫扶了1429個縣、968個鄉、9041個村。可以說,央企扛起了對口扶貧的半壁江山。黨的十八大以來,央企不斷加大扶貧力度,在定點扶貧縣累計投入無償幫扶資金超過110億元。

        同時,中央企業立足自身優勢,創新扶貧手段,不斷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比如,2019年上半年,中央企業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689個,幫助引進企業155個,企業投資21.22億元,帶動26.8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由國資委發起,全部央企出資的中央企業扶貧基金,已完成募資314億元,撬動各類社會資金近兩千億元。幾年來,扶貧基金將產業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探索了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新路徑。據統計,已投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帶動48萬人就業,每年提供收入35億元,為貧困地區納稅26億元,建起了搬不走的銀行。

        70年來,隨著國有企業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中國國有企業負責任的形象得到了更多國家的認可。

        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進出口公司(中化集團前身)配合國家外交需要,向阿爾巴尼亞等國出口石油產品及原油。此后,根據國家戰略部署,中化又將石油陸續出口到日本、菲律賓、泰國、巴西、新加坡、美國等市場,不僅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也擴大了我國的政治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中國中鐵牽頭完成了中國最大的援外項目坦贊鐵路的建設,為中國與非洲建立起了友誼的橋梁。

        1982年起,中建集團在海外設立了中建美國、中建阿爾及利亞、中建南洋、中建中東等四家二級公司。其中,中建美國超過98%的在美員工為當地雇傭。作為中國建筑在北非市場的先行者,中建阿爾及利亞公司在經營活動之余努力融入當地文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促進中阿兩國文化、經濟、情感互通的同時,加速了企業的本土化進程,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8年的百年一遇冰災中,南方電網搶險人員在確定桿塔的正確桿號

        再比如,中遠海運集團投資并運營的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為希臘直接和間接創造了12.5萬個就業崗位,貢獻了15億歐元稅收;中國化學工程的項目遍布“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每年帶動沿線國家10萬余人次參與項目建設。國家電網巴西美麗山二期項目為巴西當地1.6萬人創造直接就業機會,創造4—5萬個間接就業崗位,貢獻22億雷亞爾的稅收。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許多投資大、收益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許多周期長、風險大的基礎性研發,許多國防科技工業的重大項目,許多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抗擊救援,許多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的項目實施,都是國有企業扛起來的。”(《國資報告》記者 劉青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打印

         

        關閉窗口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 久久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4SE|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成在线人AV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日本无码色情三级播放|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黑人无码精品又粗又大又长 |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久别的草原在线影院电影观看中文 |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最近的中文字幕大全免费8|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熟妇女人妻丰满少妇中文字幕|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a黑|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青青草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