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65年,我國核工業從大國重器走向民生日常
科技日報:65年,我國核工業從大國重器走向民生日常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20-02-04
現如今,核技術已經進入人們生活,在工業、農業、醫學、環保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此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改變著對核的看法。
核工業,始終與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今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5周年。65年來,我國核工業在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等方面,實現了核電自主化、系列化、規模化發展。“現如今,核技術已經進入人們生活,在工業、農業、醫學、環保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核技術專員劉寶申說,“在此過程中,人們也在不斷改變著對核的看法。”
技術不斷提升 談核色變已無必要
據劉寶申分析,此前人們“談核色變”,主要源于原子彈、氫彈等毀滅性武器的強大威力及其爆炸后帶來的可怕結果。如日本廣島、長崎曾經歷原子彈轟炸,致使當地多年寸草不生、荒無人跡;而之后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更加劇了人們的“恐核”心理。
“歸根到底,這些恐懼心理可以理解為對核的不了解和對能源的認知不足。”劉寶申說,“很多人覺得核能很危險,往往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既然我們有別的能源,為什么一定要用核能呢?’他們不知道的是,核能的應用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變得很安全了。”
劉寶申以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為例指出,該事故很大一個原因是核電廠的硬件設備一直沒有更新換代、檢修跟進滯后、安全意識不強。“我們不能因為一次事故而對核能持一種全盤否定、避之不及的態度。隨著配套措施、手段的革新進步、核產品自身安全性能的不斷提升,核能較之其他能源的優勢就會日益顯現。”
核能少投入多產出且又穩定的特點足以令其完勝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從大氣環境保護角度來說,核能的優異讓其他能源難出其右,如核能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有害氣體遠低于其他發電方式,產生的懸浮顆粒物更是幾乎沒有。
“核能就像一個生來強大的‘魔種’,在其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把控和矯正。在核能不斷安全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給核足夠的時間和支持,也要給它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劉寶申說。
應用領域拓寬 核產品深入人民生活
除了核電、核武器之外,核技術還有更廣闊卻不為人所熟知的“用武之地”。“如果將核能與核動力喻為核領域的‘重工業’,同位素與輻照技術等非動力核技術就是核領域的‘輕工業’。”劉寶申比喻說。
提到殺菌,人們往往會想到各種藥劑或是紫外線,殊不知核產品卻是這方面的“行家”。為殺滅炭疽菌,我國自行開發研制了自屏蔽式電子束輻射滅菌加速器。加速器電子槍發射出高功率的核能電子束,當傳送帶上的被照射物品通過高能電子簾輻射區后,被輻射物品中的生物細菌就會被全部殺死,經過處理的物品不會殘留任何放射性。
而以核技術為基礎的示蹤技術,將放射性同位素作為示蹤劑,用以了解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一些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目前,示蹤技術在化工、石油、水利等眾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每年要花數千萬元用于長江口泥沙的疏浚,為了解泥沙的運行規律,技術人員在長江上游投放含鈧-46同位素的石英砂,然后用閃爍探測器進行跟蹤觀察,為長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與全天候深水航道的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數據。采用此項技術治理后,十萬噸貨輪可通過長江口直抵上海寶山鋼廠碼頭。
更讓人稱奇的是,核技術近年已融入現代農業科技領域,成為支撐農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食品輻照加工技術。它是繼食品罐藏加熱、冷凍保藏技術之后,又一種食品加工新技術。1984年以來,我國開始輻照大蒜、馬鈴薯、洋蔥、白薯酒和肉制品。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市、自治區200多個單位分別對200多種食品進行了輻照保鮮、殺蟲滅菌、改善品質方面的研究,國家已批準18種輻照食品上市,年輻照食品總量達10萬噸,居世界第一。
在醫療衛生領域,核技術質子治療利用質子束精準的傳輸特性,為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量身定制”。通過精密儀器將照射劑量精準定位在腫瘤位置,猶如“深水炸彈”在到達一定深度接近目標時“定點爆破”。
此外,核技術還可以應用于放射性藥物制造領域。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整套放射性藥物的研發體系。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