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4年投入近千億元 央企扶貧實現良性循環
中國經濟時報:4年投入近千億元 央企扶貧實現良性循環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發布時間:2020-10-26
央企已成為扶貧攻堅的中堅力量,已實現與地方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截至目前,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已成功幫扶221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剩下的27個正在驗收,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近千億元,派出各類扶貧干部1萬余名。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日前舉行的央企扶貧論壇上表示,國資央企和扶貧地區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實現了產業有效益、群眾有收入、企業有回報、地方有發展的良性循環,充分彰顯了中央企業“國家隊”“頂梁柱”的責任擔當。
中國社科院教授鐘宏武表示,央企在扶貧方略上,發揮了引領者作用,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的途徑方式不斷拓展,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的溢出效應不斷展現,強化基礎、優化設施的夯基力度不斷加大,解深度貧困、促長遠發展的有效舉措不斷豐富,資本運作、基金扶貧的市場化路子越走越寬。
截止到目前,央企幫扶的貧困縣約占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42%,出資設立的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三期募資314.05億元,吸引和帶動各類社會資本超過2300億元參與扶貧產業建設。
“央企在攻堅氛圍上,也發揮了催化劑作用。中央企業及其各地分支機構承擔了各類幫扶任務超1萬個,在點多、面廣、影響大的脫貧攻堅事業中真抓實干、爭當表率,為營造攻堅氛圍、凝聚攻堅合力作出重要貢獻。”鐘宏武說。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洪天云指出,央企要繼續把央企的優勢轉化為貧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持續開展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要加大力度,積極引導央企、社會各界力量開展消費扶貧,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致富。要加強對理論成果、實踐成就、經驗做法、先進典型的總結,講好央企扶貧故事。
作為國民經濟的中堅骨干力量,中央企業在扶貧實踐中不斷探索,取得顯著成效。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任洪斌介紹說,在產業扶貧方面,2016年以來,央企援建產業扶貧項目超過8000個,扶持鄉村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社超過3300個,累計引進扶貧企業900多家,帶動投資147億元。在帶動就業方面,2016年以來,累計培訓技術人員27.97萬名,直接招用貧困勞動力1.73萬名,幫助10.44萬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在消費扶貧方面,累計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68.74億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32.66億元,搭建了央企消費扶貧電商平臺。在解決民生難題方面,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義務教育幫扶資金26.58億元,援建學校2700多所,資助貧困學生47萬余名;投入醫療幫扶資金9.58億元,捐建了1400多所醫院和鄉村衛生所和大量醫療設備;投入住房安全幫扶資金6億多元,受益群眾近18萬人;投入飲水安全幫扶資金3.62億元,受益群眾超過52萬人。
此外,央企在貧困地區不斷加大電力、通信、網絡、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有效解決困擾群眾多年的“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訊難”等突出問題;創造性地打造了扶貧資本運作平臺,用國有資本引導各類資本到貧困地區投資,其中國資委引導全部央企出資設立的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經三期募資規模達到314.05億元,已累計完成110個項目投資決策,吸引和撬動了大量社會資本。
鐘宏武認為,央企要確保在脫貧攻堅圓滿收官的基礎上,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貢獻更多央企的智慧和力量。在聚焦掛牌督戰上,全面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央企要繼續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尤其要把新增幫扶資源重點向掛牌督戰的52個縣和1113個村傾斜,防止松懈、防止滑坡,提高脫貧質量、穩定脫貧政策,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在消費扶貧上,培育貧困地區發展動能。充分發揮自身綜合優勢,探索產銷結合、以銷促產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供應水平和質量,推動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融入全國大市場,將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在持續智力幫扶上,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央企要繼續注重在貧困地區開展技能培訓和教育幫扶,強化扶智扶志,持續提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能力,持續增強貧困群眾自主脫貧意識,持續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多措并舉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賦能貧困地區長遠發展。
郝鵬表示,國資央企將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促進實現共同富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新需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幫助提升貧困地區的發展水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實現新作為,以更大力度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更實作風推動國資央企高質量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體現更大的擔當、實現更大的作為。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