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國有經濟整體功能更強效率更高
國資報告:布局結構不斷優化 國有經濟整體功能更強效率更高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10-29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是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的目標和方向。為此,《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
五年來,國資委圍繞提升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國有經濟活力等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戰略化重組,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持續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企業競爭力和活力顯著提升;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穩步增長。
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持續優化,為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大路徑推進戰略化重組
改革,要聚焦重點、向問題而去。一個時期以來,與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投資驅動高速增長、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相適應,我國國有經濟在投資驅動下,整體呈現“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局面。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要求國有經濟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做優做強做大國有資本,就是要在優化布局結構上狠下功夫,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
以重點領域為方向,國資委深入推進中央企業戰略化重組。
2016年7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對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石油天然氣主干管網、電網等自然壟斷環節的管網,核電、重要公共技術平臺、地質等基礎數據采集利用領域,國防軍工等特殊產業中從事戰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關系國家戰略安全和涉及國家核心機密的核心軍工能力領域,實行國有獨資或絕對控股。
進入改革“施工期”,國資委按照“成熟一戶、推進一戶”的原則,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央企改革重組,因企因行業制宜,路徑各有不同。
以橫向整合為主促行業健康發展。2015年6月1日,南北車合并正式成立中國中車,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之后,第一宗重大的央企合并案。之后,中國寶鋼與中國武鋼、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的聯合重組均屬于“大塊頭”之間的整合。以改革促發展,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
以縱向整合為主增強協同效應。2017年11月28日,中國國電集團與神華集團合并重組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正式成立。兩家產業上下游企業的“牽手”開創了煤電重組先河,持續鞏固煤電路港航油一體化、產運銷一條龍的獨特優勢。
以專業化整合為主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按照這一路徑,國資委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成立鐵塔公司、中國航發、國源公司、國海公司,在解決中央企業重復建設、主業不聚焦、分布過散方面趟出了路子,在節約資源、優化配置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據統計,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后有22組、41家央企完成重組整合,中央企業總數已經由113戶調整至97戶,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持續優化。以重組整合為契機,企業深化內部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業務、管理、技術、人才、市場資源、企業文化的全面整合融合,放大重組效能。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國有經濟優化和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項重任。推動國有資本繼續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提供普遍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的行業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央企戰略化重組仍在繼續。
發力供給側瘦身健體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具體實施路徑要有進有退。進,是引導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集中;退,則要推動國有資本從不具備競爭優勢、產能過剩的行業和領域退出。有進有退,才能集中兵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國有資本如何退?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瘦身健體”,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點抓手。
以健體為目標,瘦身為路徑,中央企業提質增效工作深入推進。
改革瘦臃腫之身,就是通過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層級和法人單位,剝離輔業、突出主業。截至2020年6月,中央企業累計減少法人戶數1.4萬戶,減少比例達26.9%,管理層及全部壓縮至5級以內。
當前,中央企業“壓減”工作仍在持續。2020年,國資委推動企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對2019年10家法人戶數增幅超過10%的企業,逐戶發函要求及時整改落實。
改革瘦累贅之身,就是減少企業虧損點,根治企業出血源,開展困難企業和虧損企業的專項治理,加快“僵尸企業”的重組整合和市場出清。截至2020年6月底,中央企業2041戶僵尸特困企業中已累計完成1957戶“處僵治困”主體任務,安置富余人員79.5萬人。
改革瘦低效之身,就是要瞄準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和企業經營效率這個目標,加快處置非企業主業的低效、無效的資產力度。
為指導中央企業堅定不移聚焦主責主業,2020年,國資委印發《關于中央企業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深化提質增效工作的通知》,從穩定生產經營基本盤、加大降本節支力度、扎實推進瘦身健體、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風險管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7個方面提出28條工作措施,完成三批共85家企業的投資計劃備案和非主業投資控制比例核定。
改革瘦超負之身,就是把不符合企業核心主業、企業職能的包袱和困難盡快卸下來,盡快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減少企業的負擔,使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公平、公正的參與市場競爭。
自改革實施以來,國資委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截至6月底,全國國有企業分離移交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完成98.9%、市政設施完成99.4%、社區管理職能完成97.3%,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分別完成97.9%和97.2%。
靠改革強身健體,國企輕裝上陣、競爭力持續提升——
2020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3.4萬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4385.5億元,6月份當月收入和利潤同步實現正增長。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率先推進復工復產,努力實現上產達效,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明顯改善,國有經濟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雙輪驅動提升科技創新力
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進軍,離不開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強弱項、補短板。近年來,國資委推出一系列舉措落實落地,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提高央企自主創新能力,背后是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保障。2018年4月19日,科技部、國資委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多措并舉加快推動中央企業創新發展。再次基礎上,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落實“央企攻堅工程”總體部署,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快創新聯合體建設,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5G、北斗、民機鋁材等領域積極搭建央企間協作平臺。
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在利潤收入仍是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我國很多央企在創新上的步子仍邁得不夠大。很多央企一味追求利潤而忽視了科技創新,為控制成本,壓縮研發方面的投入,最后導致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較大短板。而這些短板也成為了卡住部分央企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因此,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國資委明確提出企業將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在計算凈利潤、經濟增加值指標時予以加回,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此外,國資委在考核過程中,將承擔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單位工資總額予以單列、不設上限,將研發投入強度、擴大首臺(套)裝備和首批次新材料應用等納入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落實相關支持政策,推動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穩步增長。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激發企業家和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為此,2020年3月18日,國資委與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2025年基本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同時提出了具體要求和量化目標。
以改革促發展,我國已在高鐵、核電、特高壓及智能電網、大型水電站等領域占領了國際科技制高點,獲得了世界技術發展趨勢的引領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獲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服務國家戰略,聚焦主責主業,中央企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任在肩。以深改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中央企業奮力向著高質量發展目標闊步邁進。(《國資報告》記者 王倩倩)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