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創新“小點子”盤活汽車“大棋局”
中國青年報:創新“小點子”盤活汽車“大棋局”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0-11-20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總結這一代中國產業工人,“創新”一定是概率最大的選項之一。
對于這一代青年人來說,他們不像父輩那樣可以在一片空白的處女地盡情拓荒,反而迎頭趕上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無論是走出過去的舒適區,還是擁抱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帶來的變革,無不是從無到有的冒險。
按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到2035年,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當然,一切創新都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研討或思想認識層面上,而要付諸實實在在的行動。面對挑戰,有的人玩世不恭地玩起“打工人”的梗,在自我解嘲中進行集體情緒宣泄;有的則拿出接受變革的勇氣,成為創新型國家“大鏈條”中時刻自我激勵的一環。
而對于地處“改革開放窗口”——廣東的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以下簡稱“東風日產”)來說,創新既是帶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又是激發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必然選擇。
為創意吶喊,為創新“兜底”
對于所有人來說,2020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在生產線上忙碌的韋周明也不例外。
當東風日產摁下重啟鍵時,1.8萬多名員工復工復產后每天必備的口罩,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安全復工復產的重要保障。在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央企勞動模范”金益的帶領下,韋周明和十幾位同事用21天研制出口罩機,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口罩。
“作為修設備的人,這種時候就是要頂得上、干得好。”作為公司的青年崗位能手,這位33歲的年輕工程師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在他看來,專注地做一件事,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就能熟能生巧,并讓創新成為一種習慣。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任何企業都必須通過創新找到新的發展之路。因此,東風日產將‘鼓勵創新’寫入了規章制度。”在東風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黨委書記趙書良看來,一旦固步自封,沒有技術創新,就只能坐以待斃。
在韋周明工作的東風日產發動機分公司設備保全科,不到300人的團隊要負責保養車間內的上千臺設備。它們中既有設備體積近1000立方米的壓鑄機,也有加工精度為微米級的精密儀器。
“汽車發動機的加工往往是微米級,直徑僅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因此,這對生產設備的精度要求極高。”韋周明介紹說,汽車發動機生產設備大多來自德國、日本等傳統汽車強國,由于加工精度高、技術難度大,特別是部分核心技術存在較高壁壘,以前只能由外國工程師對其進行維修和保養。
“高級修理師畫一圈值千金”的故事最能讓韋周明感同身受。
一臺機器壞了,工廠無法生產。廠長請來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工程師在機器上畫了一個圈,告訴廠長問題就出在這里。廠長安排人修理后,機器果然恢復了正常。作為報酬,廠長給了工程師1萬美元,對此有人不服氣。工程師則冷冷地說:“畫一個圈只需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畫這個圈,就值9999美元。”
“如果處處都被關鍵技術難住了,那就只能任人定價。”韋周明感慨說,以前,發動機生產設備的核心技術一旦出現問題,只能請外國廠商派人來處理,甚至送到國外去維修,這樣不僅成本巨大,還會耽誤好幾個月的生產時間。“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國外工程師來中國不太方便。”
為了改變這樣的被動局面,這些青年工程師、技能員從生產線上最常見的刀具檢測做起,一個個地攻克“技術關卡”。用韋周明的話形容就是,“生產線開動時,我們要盯緊每一個生產設備、每一個生產環節;別人休假了,我們則要開始檢修設備,防患于未然。”
好在功不唐捐。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克,越來越多設備的疑難雜癥可以在廠內被他們自行解決。僅這一改變就能讓公司每年節約幾百萬元的經費。
據了解,在韋周明等黨員的帶領下,東風日產發動機設備保全科內掀起了立功競賽。他說:“我們科里50多個黨員,每個人都至少承擔了一個創新課題。從降低設備故障,到促進工藝改善,每一個生產細節都有創新點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2018年,經過公司內部選拔、中質協篩選、材料反復修改和無數次全英文發表演練和模擬答辯后,韋周明所率領的東風日產發動機分公司“超越”QC小組站上了國際質量管理小組代表大會的舞臺。他們與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470多個小組進行了激烈角逐,最終在這個被譽為“質量奧林匹克”的大賽中摘得金獎。
回憶起那段難忘的經歷,韋周明感慨說,在生產線上,“用課題培養人才,用人才解決課題”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只要肯用心,行行出狀元。”據他介紹,目前各類技能比賽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大家爭當“技術擂主”,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的過程中,一股創新的新風潮已經蔓延開來。
事實上,作為一家年產銷量超過100萬輛的大型車企,東風日產要鼓勵員工從原本的“改善文化”過渡、升級為“創新文化”,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功夫,搭建更為完善的體系。
“其實,現在的90后、95后年輕人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首先要做的就是為這些年輕人的創新‘減壓’。”韋周明介紹說,作為設備保全部門的一員,“問題止于我”的兜底意識已經成為大家思維模式的一部分。而為了鼓勵創新,所有人面對新問題時都有至少3次試錯的機會,隨后還有“老鳥”組成的專家團隊兜底。
類似的“創新保險”還有很多。
“創新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自我驅動型,既不能搞KPI搞攤派,也不能只靠獎勵‘誘惑’大家。”阿杜創新工作室運營團隊的李開元回憶說,創新工作室剛成立時還有些擔心,“大家平時的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還有精力參與創新嘗試么?”
在“一切為創新開綠燈”的發展思路下,阿杜創新工作室摸索出了一套以征集金點子為起點、以敏捷開發和容錯兜底為關鍵點的高效創新體系。
據了解,自2015年成立以來,阿杜創新工作室已經孵化了超過200個項目,累計為公司創造效益285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從這個工作室走出的青年創新人才已成長為各個部門的技術骨干,并在公司內帶起一股創新的新風潮。
“我們收到的創新點子基本保持每年50%的增長率,絕大部分都是90后年輕同事提交的。其實,如何呵護和培養大家的創新熱情,怎樣支持大家攻克創新路上的重重困難,始終是我們運營團隊最看重的。”如今,曾經的擔心已經煙消云散,他們面臨著“幸福的煩惱”:大家參與熱情越來越高,經費開始有些捉襟見肘。
趙書良總結說,創新既需要實力,需要用真實案例打動合作伙伴和消費者;也需要青年人特有的勇氣,以及為他們兜底的體系。
嘗到了開門造車的甜頭,開啟了建設者的新征程
按照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關于比較優勢的闡述,每個公司和個人一樣,總有自己更擅長、效率更高的“特長”,公司專注這種生產項目然后跟別人進行交換,整個社會的財富就能增加。
“眼下,汽車的集成化程度、復雜性越來越高,變化速度也越來越快,安全挑戰越來越多。因此,我們既要當嗅覺靈敏的‘偵察兵’,及時了解新政策、新趨勢,又要當好‘安全守門員’,保證公司的創新戰略安全地落到新車的每個角落。”在東風日產技術中心負責自動駕駛測試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占子奇發現,“開放”與“創新”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必須實現兩條腿走路。
這位90后主管認為,自動駕駛及車身域電子產品測試既復雜,又多變,是典型的“創新驅動型產業”。“這也要求我們把自己當作新技術、新方法的急行軍,不僅要把戰略分解落到工作實處,更要建設培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梯隊。”
據介紹,為了實現“開放創新”,跨組織、跨團隊的技術分享會基本每周就舉行一次。占子奇坦言,對個人來說,這種開放學習、“開門造車”的氛圍也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我們團隊中的很多年輕人都有很強的自我驅動能力,甚至自帶一部分技能。一方面老員工要教會新員工工作方法、開發流程,另一方面也要向他們學習新思維。”占子奇興奮地說,隨著交流愈發頻繁,一些原來的“無形壁壘”正在被逐漸打破。“現在,我們1名工程師至少能掌握6款測試軟件和3門編程語言。”
而對于從事研發采購的鄭皓天來說,“開門造車”的對象甚至更多,也讓自己有了更多獲得感和責任感。
“采購不是簡單的買東西,車聯網和自動駕駛中有很多新興的領域是我們所不曾觸及的,因此一定要抱有‘空杯心態’。”作為回國發展的“海歸”,鄭皓天對近年來中國科技研發實力崛起的感觸似乎更加明顯。
“如今,國內涌現了很多科技公司,我們從不把他們簡單地視為供應商,而是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合作伙伴。”他拿車聯網采購舉例說,許多互聯網公司的運營思維、管理邏輯與傳統供應商不同,車企也不能墨守成規。“這些既是新事物,也是硬茬子,需要我們以創新思維加以解答。”
“要想鼓勵大家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主動創新,就需要讓組織更靈活、更開放。”對此,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工會主席鄭樂華總結說,“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方法,而人才是第一資源。”
據介紹,在東風日產企業文化2.0中,“開放創新”被放在第二位,僅次于“擁抱客戶”。值得一提的是,東風日產企業文化2.0既回應了員工關于“打破部門壁壘、精簡優化流程、提升創新意識”的訴求,又以時代、行業和市場迎來劇變為前提,進行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通過東風日產企業文化2.0這個抓手,帶動公司黨工團各級組織,真正把創新的文化理念落地,把各種課題落地。”趙書良表示,在汽車企業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就是要用好企業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形成一個聲音、一種力量”。
從決定國家未來航向的“十四五”規劃,到每家公司“危中尋機”的轉型計劃,“創新”的氣息越來越濃厚。事實上,無論90后還是00后,無論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技術能手,還是阿杜創新工作室中魚貫而出的青年創客,大家都是創新型國家建設大軍的一分子。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