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中國建筑堅持創新引領 強化科技支撐
國資報告:中國建筑堅持創新引領 強化科技支撐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11-27
堅持創新在企業工作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四個面向”加強科技創新的系統布局,牢牢把握新時期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11月20日,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中國建筑科技創新大會強調。
科技創新成果卓著
近年來,中建集團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在科技治理體系、人才隊伍、勘察設計、科技研發、自主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中建集團始終圍繞國家戰略與企業轉型發展需求,持續推動“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業化”,布局城市更新、流域綜合治理、智慧城市、地下物流、機器人及智能技術創新與集成,推動新型建造技術發展,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取得顯著成效。
自2012中國建筑科技大會以來,中建集團主編國家和行業標準43項,取得授權發明專利2524項,數量和質量保持領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獲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49項,獲得近三屆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優”220項,其中一等獎56項。
兩代火箭廠房建造技術為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裝配式醫院建筑及快速建造技術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第三代核電站建造技術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空中造樓機”成為大國重器,研發出世界上唯一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萬噸壓力機”,“五橋同轉”創造世界紀錄,行業首條“重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建成投產,自主研制的盾構機投入使用,丙烷脫氫核心設備穩居行業前列。
中建集團加快推進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改革部署,科技創新注重源頭,近兩年科技投入增速超過30%,位居中央企業前列;注重研發,承擔了11項“十三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居同類央企首位;注重人才,培育張錦秋、肖緒文院士等行業領軍人才;注重成果,截至2019年底累計獲國家科技獎75項。在今年疫情防控復雜形勢下,積極組織有序復工復產,5項科技創新成果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6項詹天佑大獎。
服務國家戰略
中國建筑始終秉持共和國長子的責任和擔當,踐行國家戰略,積極參與雄安新區、“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建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堅持科技創新,將成果落到實處。
2014年11月由中國建筑承建的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場501#建筑物正式竣工,主要功能是5m直徑大火箭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項目采用中建集團自主研發的技術,成功建成百米高單層建筑,保證了大面積群組埋件精度,實現了鋼筋混凝土中群組工位埋件與大型航天精密設備精確匹配,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提供更有利支撐。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中建集團積極響應國家需求,承建了雄安新區設立后的首個大型城建工程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從2017年12月7日正式開工、3月28日項目主體竣工,總工期112日歷天,采用建筑高度集成化、工業化的裝配化體系,比同體量工程施工速度快2-3倍。過程中同步建設的“數字孿生園區”將物理建設同步到計算機中,實現物理園區與虛擬園區的數字孿生,為后期運維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9年11月,由中國建筑承建的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項目(蘇庫爾-木爾坦段)正式通車,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旗艦項目,率先采用中國改性瀝青技術,全線綠化,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PKM項目連接巴基斯坦南北的經濟大動脈,是巴基斯坦設計等級最高、智能系統最先進的公路。中建集團堅持“海外優先”戰略,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推動行業進步
中國建筑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圍繞建筑領域技術研究,切實發揮行業的引領作用,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建筑行業轉型升級持續貢獻智慧。
2013年,中建集團建設高鐵武漢站采用的“橋建合一及功能可視化立體疏解客流鐵路豐站設計建造技術”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建造過程將橋與建筑兩種體系完美融合,大型鐵路客站節省用地、縮短流線和提高運營效率等關鍵問題,開創了我國新一代鐵路客站的技術方向,同時該技術體系也成功應用于南京南站、廣州南站等大型高鐵站房,有力推動了我國軌道交通的發展。
2017年5月中建集團主持編寫了我國首部工程施工BIM國家標準《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GB/T 51235-2017)正式發布,這部標準是中建集團承擔的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支撐項目研究成果的升華,也是中建5000多個項目實踐經驗的凝練,推動了智慧建造技術的發展。
2020年7月,歷經10年攻關,中國建筑自主研發的“中建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建成正式投入試運行,成為當前世界上唯一的垂向加載能力上萬噸的六自由度工程結構實驗設備,可真實反映結構受力狀態,為重大工程、設備的設計、建造和制造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我國工程結構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
拓展幸福空間
中國建筑依靠自主科技創新實力不斷拓展建筑空間上的可能性,不斷創造更多、更美、高品質、高享受的建筑精品,為人類構筑更加美好的幸福空間。
2013年7月,高達528米的“中國尊”正式開工建設,是世界上第一座在8度抗震設防區超過500米的建筑。建造過程采用中建集團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空中造樓機”,該平臺可承載超2000噸,可抵抗14級大風,并實現了3000噸米級的塔機與平臺集成。集成平臺配套齊全、作業面充足、交通便捷,實現了多工序空間高效流水施工,為中國尊建設節省了200天工期。“空中造樓機”已在成都綠地中心、重慶御湖壹號、深圳城脈金融中心大廈等全國各地多個超高層項目上應用,經受住考驗,為建筑在空間上的進一步拓展提供了設備保障。
超高層建筑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
2018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爾茲比港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奧尼爾共同出席中國援建的布圖卡學園啟用儀式并為學園揭牌。這座整體采用裝配式鋼結構模塊化建筑,設計時綜合運用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資料等五大綠色技術,采用工業化建造方式,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減少了80%的濕作業,50%以上的建筑垃圾,增加建筑使用空間10%以上,為巴新綠色裝配式結構建筑帶來借鑒性意義。布圖卡學園巴新首都的重要民生工程,將有助于解決當地學生上學難、出行難的問題。
2019年10月,由中建集團承建的西安幸福項目林帶曲屋面全面封頂,“幸福林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間綜合體建筑。項目伊始,就確立了踐行“四個智慧”新理念的發展思路,從智慧設計、智慧建造、智慧運營、智慧服務4個方面將幸福林帶工程打造成綠色的建筑、智慧的建筑。項目打造的2座6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結合地表雨水花園、下沉綠地等海綿設施,合理利用水資源,項目還將打造全國首個地下綜合性體育館,為市民參與體育活動及享受體育娛樂提供大型專業場所。(《國資報告》記者 饒恒)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