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12-04
從改善民生到產業富民,從教育扶持到就業幫扶,從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到黨建結對提高村兩委班子帶貧能力,從提高旅游基礎設施水平到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中國建筑在甘肅省康樂縣、卓尼縣、康縣三縣等地打造了集產業、就業、教育、消費、黨建扶貧“五位一體”的精準扶貧“中建模式”。
統計表明,三縣貧困發生率分別由2013年的30.98%、26.06%、36.41%,降到2019年底的1.33%、0.39%、0.61%,三縣累計減貧19.1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全生命周期”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近年來,中國建筑累計向貧困地區投入1.68億元,打造22個旅游開發項目和36個扶貧車間,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社300余家,提高了貧困地區脫貧“造血”能力。
在甘肅三縣,中國建筑發揮“投資、設計、建造、運營”的全產業鏈優勢,著力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幫助三縣走出一條“旅游脫貧、旅游富民、旅游振興”的旅游產業脫貧之路。
中建投入4735萬元建設中建卓尼特色產業示范區,作為集特色展示體驗、線上線下交易、特色產品研發、全域旅游集成服務為一體的旅游扶貧示范項目,被甘肅省列為脫貧攻堅觀摩項目。運營后,迅速成為當地旅游新地標。
在康縣,中建投入6147萬元打造的康縣旅游產業扶貧示范園,整合全域旅游資源,幫助貧困村成功申報國家4A級景區,康縣90%建成美麗鄉村,“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永久會址也設在康縣。旅游開發項目有力拉動了旅游產業發展,2019年甘肅三縣接待游客58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8億元。
同時,中國建筑還在三縣開展農家客棧、農家樂及旅游公司負責人等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專題培訓1168人次。公司旗下中海商業8次赴卓尼縣、康縣開展文旅商業運營能力專項培訓,協同籌備項目開業儀式,選派五星級酒店管理團隊為康縣開展“客房管家”培訓。
不只是定點扶貧的甘肅三縣,在新疆英吉沙縣英也爾鄉瓊艾日克村,中建新疆建工確定“家庭養殖+資金幫扶+合作社”扶貧計劃,引導村民以家庭為單位種植杏子、西梅、蔬菜等經濟作物,貧困戶聯合小組養殖牛羊、鴿子,以集體經濟方式創辦衛星工廠、木器合作社等,并尋找銷售出路。通過“村合作社+貧困戶”經營模式培育致富能手,增強戰勝貧困的信心,幫助瓊艾日克村提前一年實現整體脫貧。
在貴州,中國建筑投入700余萬元為貴州省扶貧產業觀摩基地務川縣京竹村引進國內水產養殖最先進的深圳華大基因養殖技術,建立了貴州省首個、西南地區唯一的現代化立體生態養魚基地。所打造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除為農戶帶來務工收入外,還按照企業占60%、農戶30%、合作社10%的“631”模式進行利益聯結,帶動當地貧困群眾增收。目前,生態養魚凈收入可達110萬元,農戶可分紅33萬元,合作社可收入11萬元。
“全過程服務”就業扶貧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之一,中國建筑每年都招募龐大的勞務隊伍。在扶貧過程中,中建發揮這一優勢,為貧困群眾提供全過程就業幫扶,既送崗上門,又培訓提升,并創新勞務輸轉模式,讓貧困群眾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中國建筑在甘肅三縣開展扶貧專場招錄,組織8家子企業與三縣勞務用工精準對接,降低招錄標準,宣傳到戶到人,舉辦36場專場招聘會,招錄和勞務轉輸2786名貧困群眾;開展訂單就業培訓,與甘肅建院聯合創辦中建高級技能人才培訓班,開辦學歷提升、電焊測量等“訂單式”就業技能培訓,幫助153名貧困學子獲得謀生技能,在中建就業的電焊工月收入達6000元,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此外,中國建筑聯合住建部在國家級貧困縣四川敘永、河南固始建立全國示范勞務基地,創新“培訓+就業+管理+服務”一體模式,打造新時期建筑產業工人培育示范基地,推進農民工向高素質技術工人轉型。深入貧困地區調研勞動力情況,開展勞務輸轉洽談,引進勞務企業,簽訂框架協議,整建制解決貧困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困難問題。目前,已投資推動33個建筑勞務輸出示范村建設,建立了“勞務企業+勞務帶頭人+勞務工人”的就業扶貧模式,形成穩定的就業帶貧機制。
在湖北黃岡,中建三局把產業工人培養與精準扶貧有機融合,在黃岡市團風理工中專設立裝配式建筑產業工人培訓基地,簽署技能幫扶專項協議,從師資、教材、培訓交流等方面支持團風理工中專開設裝配式建筑專業,設立獎學金對理工中專優秀學生進行獎勵。培訓基地免費為當地建筑企業和建筑工人提供技能培訓,讓更多人特別是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
“全系統保障”教育扶貧
全力阻隔貧困代際傳遞,需要系統的教育扶貧。中國建筑既投資建校又選派師資、既傳授知識又人文關懷、既送教進山又帶娃出山,為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改善教育“硬環境”。中國建筑開展教育扶貧春蕾行動捐款活動,組織動員14.7萬職工向甘肅三縣捐款1100萬元。投入1.13億元捐建了甘肅省康樂縣三條溝小學、湖南省沅陵縣馬底驛鄉中國海外沅陵希望學校等30余所學校,幫助修建圖書室、音樂教師、籃球場等教學場所,捐贈課桌椅,為學校裝備電腦、教學電視、廣播系統等設備,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中國建筑以遍布全國各地的子企業和項目部為依托,輻射周邊貧困地區學校、幼兒園等場所,幫助改善教育“硬環境”,為貧困地區學子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中國建筑承建云南省普通高中建設EPC總承包項目是云南省教育脫貧攻堅工程,涉及云南省8個州市42所學校,總建筑面積約160.66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后,將有效解決云南省普通高中資源不足的突出問題,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阻隔貧困代際傳遞奠定堅實基礎。中國建筑充分發揮施工建造和總承包管理優勢,快速推進項目建設,以創中國建筑單月產值最高紀錄的速度,完成177個單體建筑主體結構封頂。
增強教育“軟實力”。中國建筑投入資金720余萬元,設立“中建幸福空間助學金”,實施“中建幸福課堂計劃”,組織109名鄉村教師赴東莞開展教學培訓,從旗下選派41名老師赴三縣26所學校送學送教。指派3所旗下學校與三縣4所小學結對,設立“未來教育實驗班”,用6年時間為三縣未來科學類課程教學提供樣板。組織貧困地區兒童到深圳、上海、西安等地開展勵志夏令營活動,舉辦“大手拉小手”“彩虹益路”“童伴計劃”等助學活動,結對幫扶貧困學子,幫助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軟實力。
“全要素管理”消費扶貧
消費扶貧是集合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中國建筑發揮資源品牌優勢,持續優化搭建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全力打通消費扶貧“平臺、品牌、渠道”的痛點堵點。
中國建筑利用企業龐大的合作伙伴群體、全行業最大的網絡集采平臺和房地產行業第一品牌的資源優勢,打造“中建云筑扶貧商城”和“海惠優選”雙電商平臺,開設“中海優家”實體店,免費為三縣131家龍頭企業(合作社)開設網店,上架商品400余種,動員30萬中建職工、300萬中海業主和近千萬銷售案場客戶采購和幫銷甘肅三縣扶貧產品,構建產銷對接和定點采購機制,將產品定銷單位食堂和建筑項目工地,打通了消費扶貧供應鏈。
打造特色品牌才有好的銷路。中國建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拉通生產設計、質量檢測、銷售推廣環節,投資打造“隴康老樹核桃”、“康樂香菇”等50余種特色品牌,上線“本來生活、淘寶、供銷e家”等平臺,線下舉辦百余場宣傳活動。
中國建筑旗下中海地產依托業務群和客戶群優勢,發起“海惠萬家”精準扶貧行動,從研究線、產品線、品牌線、推廣線入手,為多個貧困地區探索打造了城鄉聯動的農特產片消費扶貧模式。
這種扶貧模式即通過實地考察和產品比選,選定特色農產品,組織收購產品原料,免費為當地設計包裝、注冊商標、生產加工、開設網店,并廣泛結合營銷、客服等工作在全國中海社區、在售樓盤進行推廣,幫助農戶實現持續增收,進而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以隴康老樹核桃為例,截至目前,帶動“隴康老樹”系列品牌核桃銷售400余萬元,為核桃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人們帶來了經濟收入。其中,僅雙十一當天就賣出48萬元,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70萬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個行政村157戶脫貧。此外,加工環節還帶動就業48人,平均每人月增收2000余元。
“全方位引領”黨建扶貧
基層黨建做好了才更加具有帶貧能力。中國建筑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創新推動抓黨建促扶貧工作,組織10家子企業與各地135個貧困村黨支部結對共建,通過修繕黨組織活動場所,開展聯合黨日活動,培訓村兩委班子,有效提升了村黨支部帶貧能力。
在康樂縣何家溝村,中國建筑為其量身定制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綜合實施方案,以此為指引,投入100萬元建設了菌類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何家溝村集體經濟“零突破”,同步開展黨支部結對建堡壘活動和黨員結對當先鋒活動,并實施村民素質技能提升計劃和夢想家園“益”計劃,助推何家溝村于2019年實現整體脫貧。
在康縣楊家河村開展“鄉村文明習慣養成行為公益活動”,通過對87戶村民評比晾曬日常行為、打造榮譽積分榜、圓夢“微心愿”等形式,打造了鄉村旅游文明之窗,推動康縣楊家河村從當地衛生文明老大難村,轉變成為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典范村,做法被康縣21個鄉鎮集體觀摩,并在全縣示范推廣。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中國建筑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并擔負2個鄉12個村的脫貧攻堅幫扶任務。2014年駐村以來,共投入資金7700萬元,派出4支駐村工作隊共計116名隊員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安置轉移就業人員519人次,幫助12個村成立養殖、木工、裁縫、杏子加工等各類合作社31個。截至2019年,9個村實現脫貧,共計脫貧人數8353人。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國建筑表示,將在建立脫貧長效機制、防止返貧等方面再發力、再鞏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國資報告》記者 饒恒)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