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中國建筑拓市升級 量質齊升
國資報告:中國建筑拓市升級 量質齊升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12-30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建集團)高質量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118所應急醫院,為全國抗疫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其生產經營態勢也持續向好,奮力實現穩增長。
融入國家戰略拓市場
中建集團是市場化經營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其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對國家戰略的深度融入。
在新基建方面,中國建筑積極推動新業務拓展與“新基建”融合,推動在融合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領域取得突破,在服務社會新需求中打造新的增長點。
比如,在信息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建筑以全流程服務打造信息基礎設施數據中心,以全產業鏈服務能力打造高科技電子廠房,致力成為國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亞洲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綜合性機房——北京亦莊云計算中心、全球建筑面積最大10.5代TFT-LCD生產線——廣州超視堺第10.5代TFT-LCD顯示器生產線等項目,為提升智慧城市數據化建設與信息化水平助力。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中國建筑深入拓展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努力把老舊小區打造成“幸福家園”,讓小區更宜居,讓城市更美好。如北京最大的棚改項目——北辛安棚戶區改造項目,歷經4年3個月,從破舊棚戶區變身“北京最美安置房”,實現了2.6萬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服務保障冬奧會作出貢獻。
黨中央決策部署到哪里,中建就跟進落實到哪里。近年來,中國建筑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投資、建設力度。
今年上半年,中國建筑在京津冀(雄安新區)、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建筑業務合計新簽合同額近萬億元,超過新簽合同額的60%。
在地產開發領域,中國建筑貫徹落實“房住不炒”,堅持“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長效機制,積極拓展共有產權房、保障性住房項目。在基礎設施領域,積極參與長江大保護等水務環保類項目投資,項目拓展加速明顯。
疫情的深遠影響也給企業帶來了公共衛生項目建設的機遇。
疫情期間,中國建筑設計、建造了各類防疫工程127項,其中應急醫院118所,遍布境內以及香港、澳門等地,為社會提供了綠色健康、高效環保的公共衛生醫療工程化產品體系和產業化服務。
中國建筑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積極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投資建設,改善疾病預防控制基礎條件,助力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和應急體系能力建設,在全國各地建設了一大批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如宿州市立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質子臨床研究中心、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新址擴建項目等重點醫院項目,建成后將集醫療、預防、康復、急救為一體,極大改善周邊醫療保障水平。
穩就業就是保民生。作為吸納大量農民工就業的建筑央企,上半年,中國建筑帶動農民工就業達200萬人以上,社會招聘33006人,集團在崗職工30余萬人,為保就業做出積極貢獻。
“一創五強”藍圖促升級
目前,中建集團的規模已經是全球最大,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如何確定?
在2020年工作會議上,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提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公司要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穩步提升,不斷拓展新領域、增添新優勢,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致力成為價值創造力強、國際競爭力強、行業引領力強、品牌影響力強、文化軟實力強的世界一流企業集團。
到2020年年中會議時,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我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中建集團提出,要下先手棋、打主動仗,緊緊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抓國家發展戰略機遇,大力參與“兩新一重”和“一帶一路”建設,克服一切困難、拼盡全力實現年度目標任務量質齊升。
根據中國建筑近期公布的前三季度的經營業績,1月至9月,中國建筑累計新簽合同額22286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建筑業務實現新簽合同額19510億元,同比增長10.3%;地產業務合約銷售額2776億元,同比增長2.9%。整體業績表現平穩向好。
今年四季度是“十三五”收官的沖刺階段。中建集團表示,公司將加快推進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向創新驅動發展轉型、向綠色發展轉型、向業態優化發展轉型、向數字化發展轉型、向大安全發展轉型,為中央企業實現“兩個力爭”目標任務作出更大貢獻。
具體來看,中建集團提出,要下大力氣做好項目履約,推動新簽項目開工,將簽約額快速轉化為產值;下大力氣補齊經營指標短板,做好任務分解,狠抓節點落實,確保量質齊升;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產業技術突破,形成新發展動能;把常態化疫情防控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組建疫情防控專門機構,專司其職負責集團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揚鞭奮進馬蹄疾,百尺竿頭勇爭先。為奮力沖刺全年目標任務,中建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周乃翔表示,全集團要埋頭苦干,開拓進取,深入實施 “一個提高、六個轉型、六個專項”的“166”戰略舉措,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快推進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向創新驅動發展轉型、向綠色發展轉型、向業態優化發展轉型、向數字化發展轉型、向大安全發展轉型;深入開展深化巡視整改、低效無效資產清理、基礎管理提升、科技創新、信息化建設、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及系統治理等六個專項行動,為實現“一創五強”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為中央企業實現“兩個力爭”目標任務作出更大貢獻。(《國資報告》記者 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