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多舉措鍛造防災減災硬核能力
經濟參考報: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多舉措鍛造防災減災硬核能力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1-05-20
無論是四川木里縣火災、長江流域洪災,還是墨西哥地震、埃塞俄比亞洪水,近年來,通過遙感衛星這一“太空之眼”傳回圖像,利用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成為應對國內外各類災害的利器。
作為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集中處理和運行分發中心,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下稱“中心”)通過準確的監測和評估,為應急減災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服務保障。同時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還應用于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發展需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心主任岳濤介紹,我國遙感衛星正處在快速轉型發展時期。站在“十四五”發展的新起點上,預計2025年我國民用陸地觀測衛星總量在軌30顆以上,屆時形成高分辨率、多尺度、近實時觀測能力,陸地觀測衛星應急服務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太空之眼”救災減災成果顯著
2018年1月6日晚8時左右,長江口以東約290公里處發生東海撞船溢油事故。在海風、海流共同作用下,失事油輪開始向西北方向漂移,撞船后溢油的走向引起多方重大關注。
接到通知的第一時間,中心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及時調動遙感衛星安排成像,第一時間呈現影像處理結果,海洋專家將據此判斷溢油的面積以及未來的大致走向。
時間緊急,任務復雜。中心遙感運行部部長曾湧講道,不僅需要知道有哪些衛星經過,而且需要判斷該衛星是否處于測控范圍內。雷達衛星成像數據接收之后還需要進行處理,因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特定的時間點工作。
整個事件的應急觀測直到5月底才結束,5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通過“太空之眼”傳回圖像及時呈現了溢油情況,為后續應急處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可將危害影響降至最低。
這只是一個縮影,折射出遙感技術在應急管理中的獨特作用。在應對利奇馬臺風、四川木里縣火災,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中,遙感衛星如同人們從天上遙遠地感知地面的“眼睛”,俯瞰大地,拍攝傳回臺風運動、森林大火、地震破壞、洪水泛濫等近實時圖像和照片,為應急判斷和決策提供支撐。
“遙感衛星運行軌道相對固定,居高臨下遙望大地,提供了另一種看目標的方式,是對人類觀測目標的一個重要補充,尤其在應急救災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曾湧說。
自1999年10月第一顆陸地觀測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CBERS-01)成功發射至今,我國已成功發射民用陸地觀測衛星29顆,其中24顆衛星在軌運行,具備全天候、全天時成像的觀測能力。
20余年間,我國能夠用于災害監測的國產衛星資源日益豐富,遙感衛星支撐應急救災的能力明顯增強。回顧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彼時可用于對地應急救災的資源衛星只有兩顆,一個月的觀測時間僅能交出一幅有效的圖像。據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的統計,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獲取的22種災后衛星數據中僅有23%為國產遙感數據。
而現在,針對重特大自然災害,獲取的多尺度災后國產遙感衛星的種類、數量、質量等均有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我國陸地觀測系列衛星數據分發總量超過5100余萬景,僅2020年度數據分發量超過1000萬景,年度分發量快速增長。遙感衛星數據被廣泛應用于國土資源、城市規劃、環境監測、防災減災、農業、林業、水利等重要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災情監測 鍛造快速響應硬核能力
遙感衛星數量增多的同時,中心還建立了科學的數據獲取機制,遙感衛星數據獲取時效性顯著提升。
曾湧介紹,相比十年前以天為計算的災害遙感應急監測時效,目前中高分辨率遙感應急監測時效已提高,數據獲取時效也已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24小時不休息的“眼睛”,遙感衛星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災害發生后提供衛星圖像數據,其災前預警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據悉,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表現為時間軸上系列變化的累計結果。遙感衛星可以通過預先對災害高發地特定時期的重點監控,實現早發現早預防,進而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以應對森林火災為例,中心研發了森林火災應急監測服務平臺,集預警監測和災害監測于一體,每日調用高軌衛星對林火風險區進行輪巡監測,及時發現疑似火點目標,并快速調用高分辨率衛星對火災區域進行應急動態監測,獲取更加精細的災情信息,為火災救援和災后評估提供支持。
“適應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新定位、新要求,滿足全天候、全天時、全要素、全球化服務的災害監測業務需求,災害遙感應用從注重災后監測評估向注重災前風險監測轉變。”岳濤表示,中心正在加強遙感應用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打造面向多災種、全過程和多要素的立體監測能力。
隨著應急災害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對陸地觀測衛星的應急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對海量數據處理的時效與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正進一步發力地面處理系統建設,目前中心自主研發的地面處理系統具備120PB在線存儲能力、日均20TB原始數據處理能力、2000萬億次計算能力以及7×24小時服務能力,確保應急任務第一時間得到應答及處理。
岳濤介紹,目前中心正在針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系列衛星進行應急服務平臺建設,將建成陸地觀測衛星從應急任務提出到應急數據獲取乃至應急信息提供的全鏈路高效運行的應急服務平臺,將大幅提升應急響應時效及能力。
勇擔責任 航天技術惠及世界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不僅肩負國內災害監測和減災救災的責任,還邁出國門,將中國技術惠及世界。
墨西哥地震、埃塞俄比亞洪水、尼泊爾洪水和滑坡,面對發生在全球的自然災害,中心通過國家部委與國際組織渠道,向受災國提供中國遙感衛星數據服務。
2020年4月至11月期間,中國擔任CHARTER(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國際組織的輪值主席國,中心等單位組成的輪值主席工作團隊,7×24小時待命。憲章的成員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的17個航天機構,用戶則來自世界各地。作為輪值主席國家,輪值團隊需要隨時接收來自全球任何國家的緊急求助,期間平均每月收到郵件800多封,由于時差原因,工作人員經常要在深夜和周末工作。
短短7個月時間,中心克服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及時處理了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38次國際應急請求,協調各成員機構向受災國提供衛星數據,包括黎巴嫩大爆炸、毛里求斯溢油等國際影響重大的災害事件。
近年來,我國衛星技術迅速發展,一方面為滿足國內的災害監測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對外助力減災救災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以服務亞洲大洋洲地區為例,中心過去3年為該地區的2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36次災害數據服務,提供數據近400多景,涵蓋臺風、洪水等災害。
為了培養更多的國際服務人才,中心還多次組織憲章項目經理培訓。以2019年9月的培訓為例,中心與聯合國外空委等多家國際組織在北京舉辦了項目經理培訓班,24個國家和地區的67名學員參加了培訓,獲得合格證書,不少學員回國后就申請了參與憲章的工作。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心履行國際義務,承擔國際公益服務能力的責任和工作成就。
岳濤表示,我國遙感衛星正處在快速轉型發展時期,未來中心將繼續發揮國家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的職能,加強陸地觀測衛星運行管理能力,提高地面處理系統性能,發掘陸地觀測衛星應用潛力,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國際的各類應急需求。
【責任編輯:張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