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報告:聚焦國計民生 共創美好生活
國資報告:聚焦國計民生 共創美好生活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1-06-29
一直以來,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在服務國家戰略、保障國計民生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來,對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國資委提出,要推動國有企業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來自國有企業的代表委員圍繞健康中國、糧食安全、規范用工等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話題,提交提案議案或發表觀點,為增進民生福祉出謀劃策。
發力醫療健康產業,助力構建健康中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有企業的醫療機構,尤其是央企醫療集團,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于旭波看來,國企辦醫已經成為政府辦醫之外,公立醫療機構的第二國家隊,是社會辦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與政府辦醫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不過,當前國企辦醫仍然存在辦醫主體不清、土地權屬不明、不能平等參與區域醫療服務體系等問題,不利于促進國企辦醫高質量發展及公立醫院改革與管理模式創新。
為此,于旭波在2021年兩會提交了關于提升國企辦醫權益的4點具體建議:一是切實保證國企辦醫平等參與區域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二是落實政府對國企辦醫的籌資責任。三是針對國企辦醫登記為事業單位的事項作出授權。四是對設立為獨立法人的國企辦醫提供劃撥土地政策支持。
在全國人大代表,國藥集團國藥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于清明看來,在醫療領域引入區塊鏈技術,則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他說,國內已有醫療機構率先試水區塊鏈技術。
于清明認為,在醫療領域引入區塊鏈技術,一方面能夠推動公立醫院探索全新的去中心化“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新體系,助力醫療領域數字化改革,為數字經濟增添新動能;另一方面通過技術賦能保護患者隱私、確保醫療文書安全;同時,還能推動整個行業打破信息壁壘、重構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提供全新方案。
于清明建議,利用區塊鏈技術,依托高度安全的數字技術推動醫藥分開、處方流轉,完成醫院藥店醫保的完整對接,努力讓群眾“只跑一次路”,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為政府科學決策和有效監管提供參考,實現跨部門、跨系統、跨行業的信息整合。
“十四五”時期,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老年人群體健康的高度關注。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已明確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目前,養老服務消費潛力,市場活力尚未充分激發,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依然存在。如養老行業政策體系性、落地性有待提升,支付能力與供給成本錯位,盈利模式尚未跑通,養老產業生態發展滯后,未形成良性循環等。
全國政協委員、時任保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念沙認為,應從三方面加快推動養老行業發展。一是通過完善政策體系化設計,加強多環節執行和落地;二是支持養老行業降本增效,增強造血能力;三是支持“三位一體”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發展等三大舉措,進一步完善養老行業體系化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筑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周勇表示,“醫康養結合”一體化養老模式,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實現“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創新,可以全面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養老需求,加速推進醫康養結合的發展,代表著養老服務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因此,周勇建議:一是加強區域配建規劃,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在一定人口規模的城市片區內,配建一定規模的“醫康養綜合體”,滿足本區域長者需求。二是推進“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促使養老服務企業充分調動醫療、養老服務資源,以醫療收益反哺養老部分,為社會提供穩定的“醫康養”綜合服務。三是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提高政策扶持力度。降低養老項目的電、水、取暖等費用標準,為養老機構減負,增強企業運營能力。四是完善人才支撐體系,提升行業社會地位,吸納優秀學生進入養老護理領域,良性引導社會對養老行業的認識。
打贏種業“翻身仗”,保障糧食安全
作為農業的“芯片”,種業的“翻身仗”問題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頻頻“露臉”,體現出中央對于種業問題的高度重視。
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化集團董事長兼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看來,增強科技創新動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保障糧食安全、打贏種業“翻身仗”的先決條件。
寧高寧表示,中國的種子問題主要表現在種子質量對產量的影響上,比如,中國玉米和大豆的平均畝產水平與美國相比就低很多。當然,這不完全是種子原因,但是種子在里面占了較大的因素。這也是種源會被“卡脖子”,要打種業翻身仗的原因。
寧高寧表示,我國現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對原始創新保護力度有待加強,對跟隨仿制性、模仿修飾性育種限制不夠嚴格,再加上種業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執法打擊力度有待提升,部分地區、部分品種的種子市場中近似性品種泛濫,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市場主體的育種創新積極性。目前,國內種子企業的全部科技投入尚不足全球種子巨頭一家企業的40%。
對此,寧高寧建議,應加強種業知識產權立法,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制度,加大違法侵權懲戒力度,為育種創新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強化種子行業原始創新意識,構建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新生態,推動企業在種質資源、育種技術等方面的實質性創新,打好種業翻身仗。
“只有在法律制度層面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違法侵權的執法力度,營造鼓勵創新和公平競爭的環境,才能徹底改善我國種業創新和發展生態,推動行業繁榮,打好種業翻身仗。”寧高寧建議,
首先,我國可以盡快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1991年文本)》。其次,可以大量培植、引入種質資源。最后,可以積極推進生物育種,推動像先正達集團這樣的公司“揭榜掛帥”。
推進新型平臺規范用工,保障從業者合法權益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推動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全面興起,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家政保潔、直播銷售員等為代表的新興工作族群人數快速增長,對傳統的就業方式、組織結構形態產生沖擊,催生了新型平臺用工模式這一就業新業態。為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平臺用工模式規范發展”的建議。
“新型平臺用工模式對當前法律制度、勞動保障、合規經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產生多重挑戰。”楊杰表示,新型平臺用工模式在帶來許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正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切實保障新就業形態下從業者勞動權益,促進新型平臺用工模式健康規范發展,使其在助推經濟社會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楊杰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健全勞動立法,盡快將新型平臺用工模式納入法律體系;二是推進治理創新,應對新型平臺用工模式帶來的社會治理新挑戰;三是完善保障體系,建立多層次、靈活化保障制度維護從業者權益;四是加強合規監管,推動新型用工平臺規范運營;五是關注個人發展,拓寬從業者未來職業發展空間。
推進信息化建設,加速鄉村振興
“發展農村農業,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數字鄉村,激活發展新動能。”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移動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魏明提出《關于加快發展智慧農業的建議》,建議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選擇基礎較好的農業產業園區,開展智慧農業全產業鏈創新,打造示范園區,以點帶面規模推廣。
“借助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信息感知、精準管理和智能控制,提高農業生產的精細化、高效化及可持續發展。”魏明說。
“經濟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安全感才有獲得感幸福感。”魏明介紹,廣東移動響應“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號召,基于自身網絡覆蓋優勢,整合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了“平安鄉村”視頻云平臺,推出了遠程監控、智能偵測、雙向對講、云廣播等一系列信息化服務,滿足各地村委以及群眾的安防需求。
進一步理順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管理體制
為增強我國社保基金可持續性,進一步夯實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基礎,早在2017年11月份,國務院就已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決定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彌補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此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又于2019年7月份決定,要全面推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李杰云認為,國有獨資企業劃轉部分股權至社保基金代管公司后,對現行國有資產管理產生了一系列影響:一是改變了現行國有獨資公司的決策方式;二是改變了企業董事、監事的產生方式;三是改變了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求。
為此,李杰云建議,要進一步理順國有企業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有關管理體制:一方面要強化頂層設計。建議中央盡快出臺國有企業劃轉股權后管理體制運行的指導意見,特別是理順原國有獨資公司的管理體制,是否需要設立股東會、社保基金公司股東的定位及權利均需要進一步明確;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建議在推進《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在修改過程中,綜合考慮到上述情況,修改相關條文,提供法律支撐,以符合現行國資監管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實際情況。
把中央企業應急救援力量納入國家應急體系
每當發生重大事故災害,中央企業總是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到達、第一時間救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救援力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張利榮認為,新時代中央企業應在應急救援中有更大作為。對此,他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要進一步建強國家自然災害工程救援的骨干力量,組建并加強電力、交通、礦山、化工、醫療、核救援等專業力量,并將中央企業應急救援隊伍拓展建設成為可遂行應急救援任務的支援力量,打造骨干力量、專業力量和支援力量“三位一體”的中央企業應急力量體系。
其次,要健全中央企業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在應急管理部統一協調下,由國務院國資委建立中央企業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和信息平臺,統籌中央企業應急力量和資源,實現上下貫通,切實提升中央企業應急救援綜合效益。
再其次,要推進央企做大做強應急產業。張利榮建議,有關部門要出臺辦法,支持中央企業加快發展應急產業,培育提高應急產業的規模和集中度,創新引領應急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張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