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標志性科技成果為《偉大征程》增光添色
科技日報:標志性科技成果為《偉大征程》增光添色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21-07-06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碑斒煜さ摹稏|方紅》旋律響起,大屏幕上的科研人員圍在直徑約1米、72面體的銀色“東方紅一號”衛星周圍,進行最后的組裝和調適。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經歷了逾百年積貧積弱歷史的古老東方大國為之振奮,神州遍傳《東方紅》樂音。
6月28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上演。演出分為四個篇章,第二篇章“風雨無阻”回顧了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年代。舞臺的巨型屏幕上,新中國百廢待興,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情,科技工作者篳路藍縷,科研報國,克服現實條件的限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一次次鼓舞國人士氣,為新生大國走上世界舞臺注入動力。
篳路藍縷 新中國科學家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羅布泊的戈壁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試驗官兵的歡呼聲中宣告爆炸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成為各大國中最快從原子彈發展到氫彈的國家。
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停止對我國進行援助,撤走了大批專家。我國技術隊伍只能自力更生、突破封鎖,他們僅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就突破了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尖端技術。
“兩彈一星”(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成功,成為彰顯新中國最初幾十年科技實力的標志性事件,而“兩彈一星”精神也一直是中國在科技領域自力更生、艱苦攻關決心的象征。
提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成就,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特別耀眼的一項,既因為其科學意義重大,也因為它體現了中國科學家在特殊時期對待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精神。
1958年12月,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提出人工合成蛋白質的大膽設想。當時,蛋白質對人類來說是一種全天然的復雜物質,沒人有把握能用較小的分子拼裝出相對龐大的蛋白質分子。如果能合成胰島素,就意味著人工合成蛋白質不再是不可踏足的禁區。
1959年,中國科學家成功把天然胰島素拆成兩條鏈,再合成為胰島素,保持了其生物活性和晶體形狀。隨后,他們用人工合成的B鏈同天然的A鏈相連接,在1964年成功實現了胰島素半合成。1965年9月,中國科學家終于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
合成胰島素的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人類在掌握生命奧秘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這項代號為“601”(國家機密研究計劃代號,意為60年代第一大任務)的研究計劃展示了中國科學家曾經擁有問鼎世界科學高峰的自信和能力。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在寫給“紀念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50周年”的寄語中提出,要發揚“胰島素精神”,敢啃硬骨頭,敢于攻堅克難,勇于追求卓越,善于協同創新。
而當幾簇豐收的稻苗出現在晚會的大屏幕上,現場觀眾無不動容,他們想起了一位剛剛離我們遠去的科學家——袁隆平。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乎國運民生。20世紀,世界上很多農學家都嘗試雜交水稻,但水稻的遠緣雜交很難實現。1973年,以袁隆平為首的我國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養出秈型雜交水稻。1976年,雜交水稻迅速擴大到208萬畝,并在全國范圍開始大面積應用于生產,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秈型雜交水稻被外國人譽為“東方魔稻”,大大豐富了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它的應用被稱為“新的綠色革命”,為改善人類的糧食供應立下了汗馬功勞。
躬耕建設 科學探索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春回大地,萬物復蘇。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我國科學史上空前的盛會,“科學的春天”終于到來。
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并號召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大會通過的《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是我國的第三個科學技術發展長遠規劃。
據報道,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結束后,科學工作者們興奮地交談著,激動得難以入眠,他們舉杯暢懷,稱這是“第二次解放”。許多滿頭華發的科學家覺得自己都變年輕了,他們說:“解放的不僅是人,還有智慧!”
在“激流勇進”篇,大屏幕上長久地出現科學大會的盛況和神飛氣揚的科學家們?,F場觀眾仿佛穿越回改革開放的春天,一個時代遠去了,余韻仍在激蕩。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重大工程紛紛上馬,澤被后世。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破土動工,這是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科學工程,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工程奠基。
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現正負電子對撞。
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視察。在即席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鄧小平說:“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p>
言猶在耳,科學領域的求索也在繼續。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航天史上技術最復雜的重點工程,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系統性工程。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9月27日,指令長翟志剛身著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大屏幕上,翟志剛順利出艙的畫面出現,他向觀眾緩緩地揮動手中的五星紅旗。浩瀚太空為背景,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圓滿成功的畫面永遠定格。
未來已來 科技創新繪就新時代圖景
“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
當3位航天員在空間站為黨慶生的畫面出現在屏幕上,現場氣氛達到沸點。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時隔5年,中國航天員重返太空。下午,3名航天員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圓了幾代航天人的夢,也圓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筑夢天宮”的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
第四篇章“錦繡前程”開始,一幅充滿科幻感的未來圖景展現在觀眾眼前: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完成,“奮斗者”號下探萬米深海,5G基站建設領跑全球,復興號列車飛馳南北,“中國天眼”聆聽宇宙訊號,超級計算機屢破紀錄,港珠澳大橋、大興國際機場等定義大國工程,天問一號著陸火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毫無疑問,科技創新是繪制這幅圖景的如椽大筆。
2016年9月25日,在貴州一個山窩里,全球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它,比起之前美國建造的300米口徑的同類望遠鏡,性能提高了10倍。截至目前,它已經發現300多顆脈沖星,成為國際矚目的宇宙觀測“利器”。
讓大飛機早日翱翔藍天,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2017年5月5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藍綠三色涂裝的大型飛機上。這一天,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國際水準的干線飛機C919首飛成功。如今,這架中國的大飛機正在多機場、多區域協同試飛,全線進入高強度、高效率、高質量飛行試驗階段。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后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以國為重是北斗的核心價值觀,自力更生是北斗的風骨,不斷創新則是北斗的靈魂。三代北斗系統交出了閃亮的答卷。
2020年11月10日上午8時12分,“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再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斗者”號,我國已經完成對地球上海洋最深處的大挑戰。
2021年2月10日,經過6個半月奔火飛行,天問一號“剎車”減速(近火制動),順利進入環火星軌道,成為中國首顆到訪火星的探測器。天問一號的成功著陸,是中國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已經掌握了安全著陸火星的一系列復雜技術,也意味著中國“后發先至”,成為繼蘇美之后第三個成功著陸火星的國家。
2021年4月29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臻g站工程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艙則是第三步發射的首顆航天器,中國人在太空從此有了家。
畫面一幀一幀閃過,觀眾的熱烈掌聲是對科技進步自豪感的最好表達。每一幀畫面背后,也都浸透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艱辛汗水。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科學家們的上下求索,這份碩果累累的科研報國成績簿會越來越厚,這些令人群情激昂的畫面也會不斷豐富,如幾位演員在節目尾聲所言:未來已來!
【責任編輯:張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