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核心產業“鏈動” 各級國企“一盤棋”
——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有的放矢”
——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有的放矢”
經濟參考報:核心產業“鏈動” 各級國企“一盤棋”
——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有的放矢”
——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有的放矢”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1-09-17
隨著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批復西安、沈陽、杭州、青島4市的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實施方案,第二批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正式啟動。
記者近日從陜西省國資委了解到,下一步陜西將結合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借助此次區域性綜改實驗的東風,繼續圍繞傳統優勢產業、補齊行業發展短板,發力核心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工作。同時,陜西省還計劃全力推進央企、省屬企業、西安市屬企業的協同發展,盡可能讓各類資源流動起來,讓區域內國資國企形成“一盤棋”“擰成一股繩”,為落實國家重點戰略、幫助地方建設發展形成合力。
工人在陜汽集團重卡總裝線工作 張博文 攝
揚優補短 提升核心產業能級
近年來,陜西省國資國企系統扎實推動改革,不斷提質增效。陜西省國資委黨組書記劉斌介紹,“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屬監管企業所有者權益、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關鍵經濟指標實現了12.8%、11.4%、23.3%的兩位數年均增長,增速高于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平均水平,總量規模穩居全國地方國資第一方陣。
陜西省屬監管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122.5億元,省屬企業累計上交各類稅費3736.8億元,較“十二五”期間增長了17.2%,約占同期全省地方財政收入的36%。陜西省屬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從2015年底的1.63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7月的2.83萬億元,2021年1-7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8708.2億元,利潤總額290.4億元。
針對“十四五”國資國企規劃,陜西省明確提出“1258”發展戰略——“1”是培育和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2”是實現規模和效益雙提升;“5”是形成創新驅動、市場化改革、治理體系、人才保障和黨建引領五大支撐;“8”是重點布局發展能源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基建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文化旅游等八大產業鏈條。
劉斌表示,“十四五”期間,陜西省國資委將圍繞八大產業鏈,以“揚優、補短、強弱、增新、清低”的思路,把創新、改革、投資項目、企業等要素與產業鏈條深度關聯,形成鏈條驅動機制,采取有力措施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著力推動能源化工、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的高端化發展,推動交通、水利等發展不充分的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推動醫藥、數控機床、物流等發展基礎不堅實的產業持續做大做強,推動5G、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此次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中,陜西省國資委再次強調了“錨定”核心產業發力的決心。在改革方案中,陜西省計劃到2022年,力爭3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過千億元,5戶市值過500億元。以西電集團、中車西安車輛、陜汽控股、法士特、陜鼓集團等企業為骨干,發展先進制造業;以陜旅集團、陜文投、西旅集團等為牽引,吸引中央文旅企業參與,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根據方案,駐西安中央企業及其他國有企業均可適用綜合改革方案有關政策。
多維協同 促進資源自由流動
按照國家“省為主導、市為載體、省市聯動、協同深化”的要求,結合西安區域經濟發展,陜西省選定了西安市行政區域內中央、省、市三級國有企業實現“一盤棋”協同發展的主線。
據了解,在“一盤棋”的具體操作上,陜西首先從全局上對各類國有企業進行統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讓優質資源能夠向具備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創新型的核心產業集中。
同時,陜西省也要求各類國企能夠聚焦主業實業,舍棄一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非主營業務。通過開展區域國有企業的同質化整合專項行動,加快內部業務專業化整合,未來原則上同類業務只保留一家法人企業。
今年8月,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和陜西省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融合設立的“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國資改革整合工作的具體落實,也標志著陜西電力系統從此進入“一張網”時代。
此外,打破各類國有企業間的“圍墻”,還要從“促進各類資源自由流動”上多做文章。陜西省國資委企業改革處處長薛恩華表示,“此前省、市針對國資國企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差異,例如在引進人才方面,省、市對于國有企業的獎勵政策就并不統一,下一步這些類似的政策也將做到‘一盤棋’。”
同時,陜西省還將通過推動區域內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建立新的產業聯盟、行業聯盟,逐步淡化區域內國有企業的隸屬關系限制,鼓勵優質資源進行深度整合。
在此前于西安舉行的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上,陜鼓集團董事長李宏安表示,下一步陜西省的區域性資源整合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個維度考量,這也需要企業根據自身業務需求,進行“自我改革”。
李宏安介紹了陜鼓集團的改革經驗。在供給側資源方面,陜鼓全力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體系,在深耕國際國內雙循環中,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融合發展;在需求側資源方面,陜鼓按照“互為市場、互為資源、互為股東”的合作理念,積極打造全球市場體系、全球研發體系、全球金融體系。目前,陜鼓集團核心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劉斌看來,“一盤棋”的發展策略,還有利于提升區域內國資國企的創新能力。目前陜西已建立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秦創原。為了用好這一平臺,陜西省國資委計劃采取一些市場化改革的方式,整合區域內的創新資源,組建一批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更好地發揮陜西省科教大省的科技優勢,積極推進產業轉化。
陜旅集團下屬陜西壺口瀑布景區 陶明 攝
正向激勵 匯聚改革發展合力
落實改革離不開“人”,深化改革離不開“人”。為此,陜西省國資委希望通過深化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激勵機制,從多角度激發企業內生的改革動力和發展活力。
在引入職業經理人方面,企業內部形成的“鯰魚效應”已經讓陜西一些國企嘗到了甜頭。通過市場化選聘打破國企用人機制,陜西鋼鐵集團2016年為其最大的鋼鐵主業單位龍鋼公司引進2名職業經理人,分別聘任為總經理和副總經理。
“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工資與效益掛鉤。我們用高薪聘請市場中最優秀的經營人才,同時通過健全職業經理人契約化制度,建立對標市場化的薪酬體系,打破傳統國企按級別分配收入的‘大鍋飯’局面。”陜鋼集團董事長楊海峰說。
這項改革效果顯著,陜鋼集團迅速扭虧為盈,2017年實現利潤19億元,2018年實現利潤30億元。2018年,陜鋼集團再次為旗下的漢鋼公司從外部引進2名職業經理人,分別聘任為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當年漢鋼公司也實現了歷史最佳生產經營業績,盈利6億元。
此外通過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優化市場化用工制度,實現一崗一薪、易崗易薪的分配機制,也是下一步陜西國企“用人”改革的重點。
陜西法士特集團在控股秦川機床集團后,立即對人員進行了優化重組。63名干部擇優上崗,11名干部競聘上崗,20余名干部離崗退養,中層以上干部減少53名,80余名以工代干人員充實到車間班組。在此基礎上,秦川機床構建新的績效考核體系和薪酬體系,建立了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的崗位評價機制及寬通道員工薪酬晉升機制。
2019年陜鋼集團將總部部門從15個整合為10個,崗位從101個精簡為85個。各子公司也采取大部制改革,其中龍鋼公司將原先31個機構整合為19個,各級機關人員由原964人縮減至433人。同時,每一位陜鋼集團的領導干部都必須“能上能下”。
同時,陜西省國資委還在會同區域國企,共同研究如何建立正向激勵為主的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實施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骨干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等多種激勵方式,多措并舉進一步激發各企業的內生創新、發展、改革動力。
據介紹,陜西省國資委還將繼續有的放矢,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針對區域內國企經營質量不夠高、工業布局不夠優、治理體系不夠強、創新能力不足、統一監管需加力等具體問題,加強系統謀劃和全盤布局,進一步實現改革與發展的高效聯動。
【責任編輯:張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