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科技日報:這個煉化廠,是上千只鷺鳥的“家”
——中國石化鎮海基地調研見聞
——中國石化鎮海基地調研見聞
【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科技日報:這個煉化廠,是上千只鷺鳥的“家”
——中國石化鎮海基地調研見聞
——中國石化鎮海基地調研見聞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23-05-09
風吹池塘,煙雨蒙蒙。茂密的樹叢里,不時飛出身姿纖長的大白鷺,優雅展翅,引得駐足者驚呼并紛紛按下快門。
若說這是某個濕地公園,倒也沒啥稀奇。可放眼望去,樹叢一路之隔,環繞著另一種“鋼鐵叢林”——密密麻麻、縱橫起伏的煉化管道。
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背景下,科技日報記者日前跟隨由國資委宣傳局、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組織的“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大型融媒采訪活動,對中國石化集團鎮海煉化公司(以下簡稱鎮海煉化)進行調研采訪。這正是記者在鎮海煉化白鷺園目睹的一幕。
鎮海煉化白鷺園
上千只鷺鳥的天然家園
“是人工飼養的嗎?”
聽到這個問題,鎮海煉化的工作人員連說“不是不是”,并解釋道,白鷺園是天然形成的,是我國首個坐落在石化生產廠區內的白鷺天然棲息地。
“白鷺園占地15000平方米,里面不僅有常見的白鷺、牛背鷺、池鷺、夜鷺等,還有幾十只珍稀的大白鷺。”鎮海煉化黨委書記莫鼎革告訴記者,每年3月到9月,上千只鷺鳥棲息在這座煉化廠里,繁衍生息。
白鷺對環境要求較高,它們為何選擇在煉化廠“安家”?乘坐氫能大巴車穿梭在鎮海煉化廠區,記者找到部分答案。
鎮海煉化白鷺園。
郁郁蔥蔥的樹木從車窗外次第閃過,與“鋼鐵叢林”相伴相生。記者了解到,鎮海煉化廠區綠化率達到42%,廠區里的池塘、溝渠,以及附近海邊灘涂里的小魚小蝦,為鷺鳥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2014年前后,為了不打擾鷺鳥們棲息,鎮海煉化不惜增加投資300萬元,修改一條輸油管線的設計方案,拐了3個彎繞過白鷺園。
如今,邀請當地市民看白鷺,已經成為鎮海煉化公眾開放日活動的經典環節。“沒想到你們煉化廠里竟然有白鷺!”人們驚嘆。
工作人員介紹,為了傳播“能源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理念,去年,鎮海煉化在白鷺園新增11個攝像頭,建成全天候24小時、全年365天全球白鷺慢直播平臺,實時記錄鷺鳥們在煉化廠里的生活。
這片煉化廠里的白鷺園,已成為國資央企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名片。
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底色
在鎮海煉化,令人意想不到的不止白鷺園。在這片“鋼鐵叢林”調研采訪期間,自始至終,記者沒有聞到任何化工異味。
鎮海煉化全景。
“你能聞到什么異味嗎?”每次有訪客來,莫鼎革都會特意問一句。他介紹,鎮海煉化的理念是“泄漏就是事故,異味就是污染”,公司要打造“無廢無異味綠色示范基地”,實現廢氣不上天、固廢不落地、廢水不出廠。
而實現這些目標,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記者了解到,以鎮海煉化為龍頭,25家合資合作企業和托管企業為主體的中國石化鎮海基地,擁有各類設備多達52萬臺。如何實現這52萬臺設備的風險動態感知、故障智能診斷和檢修精準施策?這是鎮海基地安全綠色運行的“必答題”。
鎮海煉化設備健康管理中心。
為破解這一難題,鎮海煉化設備健康管理中心應運而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心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多項信息技術,開創了設備實時效能、閥門智能診斷、單元電耗評估、裝置健康指數等多種算法。坐在電腦前,便可實現對鎮海基地52萬臺設備“運籌帷幄”。
石化企業如何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莫鼎革的回答言簡意賅: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綠色是鎮海煉化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科技創新是我們行穩致遠的制勝關鍵。”莫鼎革說。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