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中國青年報:國產玻纖“隱形巨頭”成長記
【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中國青年報:國產玻纖“隱形巨頭”成長記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3-05-22
全球每三支風電葉片中就有一支使用了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巨石”)的玻璃纖維(簡稱“玻纖”)產品,足見這個國產玻纖“隱形巨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日前,記者在“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采訪活動中了解到,不久前,全球陸上最長超大型玻纖葉片成功下線,葉輪直徑達216米,其中就應用了中國巨石的E8高性能玻纖。
如今,剛到而立之年的中國巨石已經實現了三個“第一”,分別是“熱固粗紗全球第一、熱塑增強全球第一、電子基布全球第一”,這與中國巨石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斷創新密不可分。
“混”出“三力”:活力、實力與競爭力
30年來,中國巨石通過4次創業,實現了在玻纖領域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蝶變”。
每一次創業都尤為不易。1998年,中國巨石走到了分岔路口,開啟了混改的關鍵一步,成為中國建材玻璃纖維業務的核心企業,1999年,中國巨石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我國新材料行業中進入資本市場最早的上市公司。
這為中國巨石帶來了巨大機遇。楊國明表示,作為一個地方民營企業,當時想獲得超2億元投資可謂難上加難。上市后,中國巨石募集了2.1億元資金,不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開始籌建當時國內最大的年產1.6萬噸無堿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并于2000年底建成投產。至此,其玻纖產能與出口均躍居全國第一。
“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中國巨石黨委副書記、副總裁、巨石集團總裁楊國明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中國建材給予了中國巨石允許范圍內的最大自主權。雙方在思想上首先實現了混合,最終實現了企業經營過程高度市場化的、靈活的、信任的“混合”。
這些年,中國巨石堅持深化改革賦能發展新動力,“混”出了活力、實力和競爭力。讓楊國明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一起到來的,是整個玻纖行業的“至暗時刻”,為了降成本,整個行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價格戰”。
同年,隨著中國巨石一個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年產60萬噸玻纖生產基地在桐鄉建成,中國巨石坐上世界玻纖“頭把交椅”。產能上去了,市場卻“縮水”了。在楊國明看來,“規模在市場好的時候是優勢,市場不好的時候,絕對是劣勢,要消化產能,小企業可能還有挑選的余地,我們那時候根本沒有選擇,人家有需求,我們必須在。”
作為央企,中國建材給予了中國巨石大力支持,才讓中國巨石有了渡難關的信心和底氣。那一年,中國巨石還是關閉了一些生產線,楊國明說,做不下去,干脆關掉傳統小窯、改革。當時,中國巨石還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高性能玻纖E6的研發創新,這也讓他們有了后來成為“隱形巨頭”的基礎。
在混改中,中國建材將企業經營中最關鍵的經理層選聘權、投資決策權更大程度授權到了中國巨石的董事會,以減少決策程序。
“一直以來,我們的決策效率都非常高。”楊國明看到,有的國有企業做出一個決定可能需要幾個月,但在中國巨石,無論是管理層選聘,還是項目建設,其中包括幾十億元(不超過中國巨石凈資產的10%)的項目都可以在董事會討論決定,很少需要到中國建材層面。
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中國巨石的經營業績實現了跨越式增長。1999年至2022年,其總資產增長了44倍,玻纖產量增長了83倍,營業收入增長了55倍,利潤總額增長了171倍,合計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217倍。
中國巨石生產的電子紡織布。中國巨石供圖
在這里,創新是馬不停蹄的
玻璃配方是玻纖的核心技術,在前沿玻纖技術方面,這個國產玻纖“隱形巨頭”一直在進行革命性的自我超越。
2020年,中國巨石推出了E9超高模量玻纖,其模量超過100GPa(千兆帕),為玻纖領域帶來全新高度的模量水平,對行業來說有里程碑的意義。
90后姚忠華就是E9的核心研發人員之一,他進入中國巨石不久后,就加入了E9攻關的隊伍,那時中國巨石剛完成E8攻關。他說,“在這里,創新是馬不停蹄的,我們一般研發成功一代,馬上就開始研究下一代。”
“E9的模量必須達到100GPa。”在姚忠華看來,這是個硬指標,剛研發出的E8已經處于行業領先地位,E9研發還是要超越自己,這是最難的。
成功源于無數次實驗。姚忠華一猛子“扎”進實驗室,每天重復查閱文獻、做實驗,不停思考,日復一日地坐在“冷板凳”上。
2020年7月至8月,E9第一代第一次在工廠和實驗室兩端同步試驗。雖然姚忠華在實驗室已經成功了很多次,但在工廠端還是頭一次。最終,兩邊同步成功,姚忠華很興奮地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目前,中國巨石已經實現了E9玻璃纖維的池窯化量產,也為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5G通信等高端應用領域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中國巨石智能制造基地。中國巨石供圖
把“未來工廠”搬到了海外
當前,這家“隱形巨頭”除了在技術上不斷革新,同時,也在智能制造上不斷布局,持續推動“數字技術+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深化“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建設,促進玻纖生產提質增效。
據悉,中國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在高性能玻璃配方、超大型池窯、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實現了100%的自主知識產權,并基本實現國產化;該基地還集成了超過 1000 臺工業機器人,擁有超10萬個智能控制點自動化率超 98.5%,同時建有超10萬個智能控制點的工業大數據中心,每天采集數據超百萬條。
今年4月底,在該基地四分廠,機器人各個工作區在不停“忙碌”,作為工人的最佳搭檔,輔助工人完成各項精準操作而不停“忙碌”,有的在拉絲,有的在捻線,有的在織布…玻璃纖維生產過程中需要的材料“坐”上環形穿梭車通過“空中走廊”,被分配各個指定工序,共同完成了玻纖制作的多道工序。并且,一旦這些自動化率較高的機器人出現問題,將會自動停機預警并啟用備用機器。
另外,該基地六分廠也是一座 “黑燈工廠”,依靠無人化設備作業。智能物流機器人在智能倉庫內“自由”升降,一排排機械手臂在一伸一屈之間完成了一卷又一卷玻纖產品的裝卸。
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未來工廠”的意義在于工作人員數量減少,強度減小,收入增加,但工作效率卻明顯提升了,且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在該智能制造基地1000多畝的土地上,一年可以產出 60 萬噸粗紗、22 萬噸細紗和8億米電子布,電子布的長度可繞地球兩圈。
另外,中國巨石還將“未來工廠”建設擴大到了外部,促進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如今,中國巨石的智能制造等先進玻纖生產技術已從桐鄉總部推廣至成都、九江、埃及蘇伊士以及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楊國明介紹,中國巨石還打通了生產制造與企業經營的數據鏈,通過高標準建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產品生命周期、生產經營的全領域的數字化管理。
中國巨石已建成五大生產基地的產能達到260萬噸/年。最終,其生產的玻纖產品通過輻射全球的產銷網絡被運送到100多個國家,被制作成6萬多種產品,再進入老百姓家里。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持續恢復,玻纖行業亦正在復蘇。下一步,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楊國明表示,要在玻纖技術領域持續攻關,并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創新的基因要融入每個人的血液,創新永無止境,老辦法要做到極致,并讓新辦法層出不窮,能不能做到一代一代傳承是需要思考的問題。他說,“最終我們創新的工作主要還是靠年輕人,有創新精神與好奇心的年輕人,他們肯定是我們的未來,也是巨石的希望。”當前,姚忠華與團隊已經開始研發新的材料,這次他們還是要超越自己。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