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核電——“造船出海”正當時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核電——“造船出海”正當時

發布時間:2015-06-03
5月7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5號核電機組正式開工建設。“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合作研發的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該技術反應堆采用中核集團“177堆芯”設計,相比國內在運核電機組,發電功率提升5%~10%,同時提高了核電站安全性。新華社
5月7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這標志著我國核電建設邁入了新時代。
作為“華龍一號”擁有者,中核集團正逐步建立海外市場開發體系,積極推動英國、阿根廷、埃及等近20個國家核電項目合作。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走出國門,將成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實踐,并開啟中外互利共贏新局面。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現核電“走出去”戰略的核心不在成本優勢,而在核電技術自主創新成果。比如,“華龍一號”開工建設就標志著我國自主創建的核電技術日趨成熟與完善,也意味著中國核電“走出去”將從“借船出海”、“拼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自主創新,內外兼修
“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型是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合作的三代核電技術,結合了兩家擁有的ACP1000和ACPR1000+的優勢進行研發設計,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2014年8月,由43位院士、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組經認真審查后一致認為,“華龍一號”成熟性、安全性和經濟性滿足三代核電技術要求,設計技術、裝備制造和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國內可以出口的核電機型。
長期以來,中國核電技術路線的不統一,成為明顯短板。隨著我國核電裝機的增加,自主核電技術基礎薄弱、研發力量分散的劣勢開始顯現。因此,核電出口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遙遙無期”。
之前,處于競爭狀態的兩大核電巨頭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都在著力發展自己的核電技術,直到2013年中核與中廣核達成協議,采用以“中核ACP1000177堆芯和中廣核ACPR1000+三套非能動安全系列”為主要內容的融合方案,并最終形成“華龍一號”技術。
由于當時我國已經確定了從國外引進的AP1000作為國內主要技術路線,“華龍一號”只能作為輔助技術被定位于出口。因此,關于其能否在國內建設采用,又經過多番爭論。隨著AP1000建設過程中多次遭遇設備難題連續拖期,國內支持“華龍一號”進行示范工程建設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電專家葉奇蓁表示,在壓水堆技術路線指引下,幾種或多種機型的并行發展,對于我國核電建設是有利的,也是打破僵局的一個辦法。這樣的觀點在國內漸成主流。
應把握好戰略機遇期
按照《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設定的目標,2020年中國在運核電機組將達5800萬千瓦。
“如果今年再有幾臺機組獲批,這些機組又能在60個月之內建成,離5800萬千瓦的目標就很近了。實現5800萬千瓦的目標,還是有希望的。”張華祝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我國大陸地區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達23臺,總裝機容量2138.6萬千瓦。截至2014年底,核電總裝機容量2030.6萬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49%;累計發電量1305.8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2.39%,比2013年增加18.89%。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各運行核電廠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方針,確保了各機組安全穩定運行,沒有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界定的1級和1級以上運行事件。按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余臺運行機組中,我國在役核電機組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部分機組和安全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張華祝表示,2030年之前是我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過,核能行業目前也面臨階段性挑戰。
“在發展節奏上,未來10年我國核電必須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才能保證《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關于核電發展目標的實現,才能為優化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應有的貢獻;在項目推進上,AP1000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需要盡快解決首臺機組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重啟沿海地區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的要求需要抓緊落實,內陸核電建設需要加快研究論證,只有這樣才能為‘十三五’期間核電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落實創新驅動戰略上,突破核電技術瓶頸,提高核電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三代核電機型的國產化、自主化,才能為核電‘走出去’、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轉變奠定堅實基礎;在核電產業鏈的協調發展上,核電裝備制造企業既存在生產能力過剩、開工不足的問題,也面臨核電裝備制造能力和水平的持續提升的問題;在加強公眾宣傳與溝通方面,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進一步為核電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核電產業體制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張華祝說。
近年來,受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影響,我國核電審批速度有所放緩。“現在核電建設正在逐步恢復正常。今年全年的批準項目有希望達到8臺甚至10臺機組。如果實現這個目標,我認為,就可以說核電的正常建設已經恢復了。”張華祝表示。
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核能發展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內地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共23臺,到今年底運行機組可望達到30臺,總裝機容量接近3000萬千瓦。
技術成為最大競爭優勢
目前,我國核電“走出去”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比如,我國與羅馬尼亞、阿根廷分別簽訂了政府間核能合作協議、重水堆核電項目,并正就商務合同進行談判;我國還與英國簽署了中英政府間民用核能合作聯合聲明,積極推進欣克利角及后續核電項目;我國還與南非、土耳其、捷克、埃及、沙特等國積極推進核電合作。
這其中,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共獲得743件專利和104項軟件著作權,覆蓋了設計技術、專用設計軟件、燃料技術、運行維護技術等領域的“華龍一號”,完全滿足核電“走出去”戰略的要求。今年2月,中阿政府簽訂了《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議》,這標志著“華龍一號”正式出口拉丁美洲。
張華祝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經過3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最近10年的規模化、批量化發展,中國在核電開發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已具備相當的國際競爭優勢。
“我國核電技術最大的競爭優勢不是成本,而是由于市場需求前景強勁推動的研發技術進步。不僅政府對核電項目給予持續高度關注,企業也對核電技術研發投入大量資金。這些都使得中國的研發力量具備后發優勢。比如,對‘華龍一號’,企業投入了數十億元資金進行開發,進展較快也容易出成果。同時,我國還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結合的科研工作者隊伍。”張華祝說。
張華祝強調,中國核電“走出去”將與“一帶一路”緊密相關,核電將成為中國能源企業與周邊國家合作的重要領域。
(本文章摘自6月2日《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