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去中國看看,感受經濟的內在活力”
人民日報:“去中國看看,感受經濟的內在活力”

發布時間:2016-01-27
德國工商總會最新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德國企業對在華業務表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將為德國企業提供更多機會。
1月25日,一場主題為“亞洲經濟透視”的討論會在德國城市杜塞爾多夫舉行。在這場會議上,有關中國的議題貫穿始終。與會的德國工商界人士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表達了抓住中國經濟轉型機遇、與中國市場展開更緊密合作的意愿。
德國企業家不應“吃老本”,要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
“觀察中國經濟前景,你是依賴歐美媒體的報道,還是傾聽常駐中國的企業家的看法?”在杜塞爾多夫舉行的討論會上,亞馬遜中國總裁道格·葛向在座人士提出了上述的問題。“只看西方報道,你會以為一場衰退來臨。但只要去中國看一看,你就能感受到一種經濟內在的活力。中國正在從過去的投資拉動、低成本制造模式向內需拉動、高附加值生產模式轉變。我們期望抓住這些機遇,讓更多世界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也將幫助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和道格·葛持同樣看法的德國工商界人士不在少數。軟件企業SAP的高級副總裁克拉斯·紐曼說,去年公司在華業務顯著增長。“這是因為伴隨中國的經濟轉型,數字化的業務將深入發展。企業對系統解決方案的需求與日俱增。”道格·葛還警告在座德國企業家不應“吃老本”,要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他說,外資企業要想立足,必須了解中國客戶需求,和他們一起成長。
在當天的會議上,中國議題貫穿始終。匯豐銀行德國首席經濟學家斯特凡·希爾博對本報記者說,中國主動轉變增長方式是基于其內生需求。盡管短期表現充滿挑戰,但轉變增長方式確是合乎邏輯的做法。“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靈活運用各種政策手段,營造有利于經濟創新的環境,并加大地下管網、寬帶互聯網以及社會保險體系等方面的投入。”
德國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能夠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伙伴
會上有一些德國企業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目前是全球制造業的熱點話題。德國企業同中國進行合作,會不會導致知識產權流失,或者削弱德國企業的競爭力?對于這種顧慮,波恩大學終身教授辜學武表示,中國企業和消費者尊重“德國制造”品牌,德國企業應該認識到,中國正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即使德國不參與合作,中國的發展戰略也不會改變,也還會有其他發達國家同中國合作。合作對德國更有利。
TUV南德意志集團首席執行官埃克塞爾·施特克芬則指出,工業4.0在德國也是一個全新概念。同中國企業的合作有助于加深業界的理解,產生更多合作機會。施特克芬以自身企業在中國的業務變遷為例,描述了中國過去30年產業創新升級的軌跡。他認為,中國將如期實現成為制造業強國的目標。
據統計,德國累計在華投資超過260億歐元,設立了5200多家企業,創造110萬個工作崗位。德國工商總會最新調查顯示,半數以上德國企業對在華業務表示樂觀。調查報告說,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同德國企業的業務將相應做出調整。由于德國企業注重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而非廉價勞動力,多數德國在華企業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它們的業務仍能保持增長,中國經濟轉型將為德國企業提供更多的機遇。與不少外企相比,德國企業更能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伙伴。
德國工商總會的調查發現,65%的德國在華企業準備擴大在汽車、機械和化工行業的投資,這意味著德企期待通過提高制造業的技術附加值來強化自己在中國的競爭地位。同樣,半數以上有全球研發中心的德國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研發機構。調查還發現,德國企業在華投資保持穩定,沒有任何流出中國的跡象。
德國博世集團負責亞太事務的董事彼得·蒂羅勒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是博世的一個本地生產和工程基地,也是創新產品的重要市場。2015年博世在中國雇用員工5.3萬人,是德國之外最多的。他說,中國經濟轉型的目標是讓發展更加綠色、開放、創新和可持續,伴隨著這個轉型,對高質量機械和環保技術的需求也會增加。“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潛力深信不疑,并且認為我們的產品會在節能、空氣質量、物聯網技術以及汽車等方面迎來很多新的機會。”據介紹,今后5年,博世將在中國滁州投資15億人民幣興建家電產業園,目前首個洗碗機工廠已經動工。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德中兩國可以探索更多合作機會
小米生態鏈企業智米公司首席執行官蘇峻一走下講臺,就被聽眾圍住:“我們什么時候能在德國買到小米手機?”“你們會為歐洲量身打造小米產品嗎?”蘇峻對本報記者表示,小米正在與歐洲各大分銷商洽談,爭取年內在歐洲開啟銷售手機生態鏈產品。他承認,小米自身的專利積累不足,目前還沒有在歐美銷售手機的計劃。而中國的其他手機商如華為之所以敢在歐美市場“硬碰硬”,就是因為它們具有強大的專利技術實力。
杜伊斯堡港口公司首席執行官斯達克表示,中國和德國都在經濟轉型,將對物流提出新要求。兩國可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探索更多合作機會。辜學武則在專題報告中指出,“一帶一路”將是中國的長期戰略,在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方面具有深遠影響。
“對內改革創新,對外‘一帶一路’。”德國政治評論家、曾任科爾總理府副主任的霍斯特·特爾切克說。特爾切克1974年就訪問過中國。他指出,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這一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戰略,環顧全球,只有中國有這樣的遠見和能力。
匯豐銀行《貿易風》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到2050年,全球貿易延續東移趨勢。到2050年,亞太地區占全球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1/3上升到46%,中國將繼續保持世界最大出口國的地位,“一帶一路”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推動整個亞洲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增進區域互利合作。報告說,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技術的發展,將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蛙跳式發展。“這一發展的趨勢在阿里巴巴、小米、聯想、百度等創新企業身上得到驗證。”
(本報德國杜塞爾多夫1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