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把國企精神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企業觀察報:把國企精神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發布時間:2014-12-08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企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強。”國有企業的性質、地位、作用在頂層設計中已非常明晰,這決定了國企改革和發展只能朝著一個方向——把國企做大做強。
一般理解,國企之強體現在規模、效率、競爭力上。其實國企之強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國企所蘊藏和輻射的精神力量,是整個社會建設的重要正能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來自國企,尤其是央企的精神力量不斷匯聚,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鼓舞著各條戰線的人們奮發前行;王進喜、吳大觀等先進人物,成為不同時期人們學習的精神標桿。
在新時期,先進典型不斷涌現,工作有大小,職位有高低,但他們身上所體現的立志報國、敬業奉獻等精神特質催人奮進。沈飛集團原董事長羅陽帶領大家攻關,拿下了航母艦載機這一如山重任;中遠集團比雷埃夫斯港口總經理傅承求,盡管已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依然奮戰在希臘。5年多時間里,讓這個地中海的重要港口重現勃勃生機,被《華爾街日報》稱為“中國罕有的公關勝利”;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原黨委副書記陳超英,始終百折不撓堅守崗位,忍辱負重開展工作,創造出矢志不渝、公而忘私、以苦為樂的“超英精神”……
精神需要培養,為了確保國企奮發向上的精神氛圍,多年來,中宣部、國資委和各中央企業在發現典型、推廣典型方面也是不遺余力。在最近舉行的第二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頒獎儀式上,國資委新聞中心選送的《國企備忘錄》、中國石油選送的《父親的勛章》等一批圖書、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戲劇、廣播劇、歌曲等26部作品獲獎。這些作品所反映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無不煥發著強大的感召力。
比如中石化集團中原油田第一社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邵均克,為了解決油田失業待業以及殘疾人就業難題,創辦了殘疾人福利企業。目前,她創辦的華苑實業有限公司已成為河南省集中安置殘疾人規模最大的社會福利企業。慈善家的胸懷、企業家的能力,讓她成為大家心中的“邵媽媽”。有感于這一事跡,河南濮陽豫劇團進行了劇本創作,打造出現代豫劇《情暖中原》。
可以說,央企中涌現出的一個又一個先進人物,多年來形成的獨特的行業文化,已經構筑起了一座精神高地,為中國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即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來自央企的先進人物及其精神力量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依舊顯示著其穿透地域、意識形態甚至時光的感染力,歷久彌堅。
其實,物質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先進的文化,蘊藏著先進的生產力。如何把國企的精神力量轉變成國企經營管理等各個工作環節的實際效率,是必須重視的一項工作,就如國資委宣傳局局長盧衛東所說,積極推動企業把文化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把企業的文化軟實力轉化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時代在發展,國企在改革,但那些先進典型不會星流云散,他們的事跡和精神不會湮沒無聞。國企的精神高地,無論如何改革,也應該得到很好地保護,不容有失。
?。ū疚恼抡?1月8日《企業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