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廣西口岸經濟成發展新引擎
人民日報:廣西口岸經濟成發展新引擎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6-05-24
記者從廣西商務廳獲悉:“十三五”期間,廣西突出特色大力發展口岸經濟,著力發展邊境特色產業,促進港產城聯動發展,培育黃金水道經濟帶,大力發展空港經濟。
廣西沿海沿江沿邊,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陸海空內河口岸形態齊全,口岸資源得天獨厚,擁有國家一、二類口岸25個,其中一類口岸19個、二類口岸6個,中越邊民互市點26個,口岸開放數量僅次于廣東、黑龍江兩省,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口岸開放格局。
目前,每年有超過900萬客商、40多萬輛交通運輸工具從廣西口岸通道進出境,近250億美元、100多種商品進出口至越南等東盟國家。廣西防城港口岸已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個港口通航。欽州港口岸開通運營香港、臺灣、越南、泰國、新加坡等5條外貿直航航線,同時開通中國欽州—馬來西亞關丹港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南寧航空口岸開通定期國際(地區)航線15條,基本覆蓋東盟國家。
“十二五”時期,廣西口岸運行保持良好態勢,實現進出口貨物量、進出口貨物值、出入境人員、集裝箱吞吐量和出入境交通工具齊增長。為加快形成沿海沿江沿邊開放開發經濟帶,“十三五”期間廣西突出特色大力發展口岸經濟。
著力發展邊境特色產業。廣西積極打造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高端平臺,培育發展邊境特色產業,從單一的通道經濟變為落地加工、多元發展的口岸經濟,形成沿邊產業帶。積極推進邊民互市貿易改革升級,申請調整互市監管模式,探索組建“邊民互助組”開展互市貿易,采取“互市+加工”的運營模式,推動互市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造福當地邊民。
促進港產城聯動發展。廣西充分發揮北部灣港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帶動臨港產業和港航業發展。建立以港口為依托的石化、冶金、糧油加工、煤電等大進大出的產業集群,帶動石化、礦石、煤炭、糧食等專業物流發展,形成臨港產業與港口物流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有序推動產業園區、港口、城市三位一體共同發展。規劃建設廣西北部灣加工貿易產業帶,優先發展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形成以加工貿易產業增加箱量、以箱量吸引航線、以航線吸引貨源的良性循環。加快發展船舶修造產業,培育開拓現代港航服務業。
培育黃金水道經濟帶。廣西積極落實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經濟帶通道和紐帶作用,深化拓展與粵港澳的現代物流和產業轉移合作。以內河港口為重點,加快發展為汽車、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建材、農產品等生產服務的供應鏈物流。推廣應用智能化管理等物流新技術,大力發展航運要素交易和港口散貨交易等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和完善保稅物流體系,大力拓展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大力承接粵港澳產業轉移,以梧州市國家級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桂中加工貿易集聚區等為重點,構建優勢互補、協同配套、聯動發展的沿江現代產業集聚帶。
大力發展空港經濟。廣西重點發展具有臨空指向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形成具有臨空經濟特色的高端產業集群和多功能經濟區。積極發展航空貨運。大力發展航空物流,開展保稅倉儲、物流中轉、國際采購、展覽展示等臨空現代服務業。引進有運營資格的企業或大型快件公司,開通快件、郵件業務,扶持跨境國際快遞業務。引進大型電商企業,謀劃建設面向東盟的電商運營配送中心、電商展示體驗館、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基地。推進港—城—區域互動融合,建設城市臨空新區,培育新的城市組團。積極擴大開放合作,以東盟為重點,廣泛參與全球空港分工與協作,提升空港經濟區影響力和競爭力。
同時,廣西加大開放創新力度,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北部灣經濟區實現“六市一關”,廣西正式納入泛珠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泛珠”4省區11關通關如一關。廣西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正式上線運行,廣西成為西部首個建成“單一窗口”的省區、全國首個船舶申報環節直接與邊檢系統對接的省份、全國首個“單一窗口”貨物申報整合集成集裝箱物流信息的省份,口岸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新常態給廣西口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廣西商務廳廳長王乃學表示,廣西正在加大口岸、邊民互市點(區)、邊境貿易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國際運輸能力和國際通達深度。加強沿邊開放開發平臺建設,推動新設邊合區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推進沿邊地區工業、貿易、金融、口岸等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依托口岸大力發展邊境加工產業,推動形成“前岸中區后城”模式,打造“一基地五中心”,即加工生產基地、國內外商品展銷中心、交通物流中心、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通關一體化服務中心,大力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沿邊開放開發經濟帶。
本文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