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12
最近,財政部企業司首次對外公開了我國國有企業的“家底”。數據顯示,在全部中央企業中,2013年度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企業有100家,占總體的近九成(88.5%);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超過110%的企業有43家,占38.1%。
雖然如此,但仍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在緩中趨穩中迎來新常態,加之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面臨挑戰。
無論是改革還是試點,企業的核心價值在于盈利能力。而連續10年實現年均30%以上的利潤增長,在成績背后,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國投”)在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方面的兩條“軍規”,或許可以為業界帶來啟示。
第一條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國企要干國家需要你干的事情,要做對國民經濟起支撐作用的項目。”國投公司董事長王會生認為,不是能賺錢的項目國投就會去投資,事實上,他就曾動用“總裁一票否決權”否決了一個房地產項目。
“作為國家的公司,國投選擇項目的核心標準,就是要看它是不是服務國家戰略的項目,國家戰略需要的國投就要為,不需要的就不為。”王會生這樣說。
眼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小到一家企業,大到一個產業的發展,都要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而此方面,國投的很多做法值得關注。比如,在養老產業領域,國投已經嘗試了多種發展模式;在海水淡化方面,曾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的王會生先后四次圍繞海水淡化提交提案,其中關于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的提案還獲得全國政協優秀提案獎,對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新能源領域,國投參與投資了重慶頁巖氣勘探開發項目。
第二條是堅持項目投資“有進有退”。按照王會生的要求,被國投投資的項目必須做到同行業里的一流,“如果你做到一流了,這個項目我要保留你,如果做不到一流,我就要按照市場原則退出。”而一流的含義不僅包括利潤等經營指標,還包括競爭力、有效管理、良好形象以及履行社會責任。
數據顯示,從成立至今,國投已經退出了1600余個不符合公司戰略發展方向的項目,回收資金157億元,投向國家需要重點發展的行業和區域。
對此,國投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鳴表示,不斷調整優化業務結構、實現投資項目有進有退,是國投應對經濟發展環境變化,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中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投實現經營收入542.7億元,同比增長了17%;實現利潤60.7億元,同比增長了13.4%。”尚鳴稱。
(本文章摘自8月12日《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