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建:川藏“無人區”的電力天路
中國能建:川藏“無人區”的電力天路

發布時間:2014-08-26
8月上旬,《中國企業報》記者一行抵達四川稻城亞丁機場。在這個堪稱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機場里,記者感受到的除了寒冷和呼吸困難,就是電力的匱乏。“為什么沒有開空調?廁所為何沒有燈光?”機場保安告訴記者:“機場為了省電。”
就在記者疑惑之余,來自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能建”)的黎亮告訴記者:“包括稻城在內的康巴藏區,長期以來電網都是孤網運行,所以他們盡可能地節省電量。”通過進一步溝通記者了解到,隨著川藏聯網工程的投入運行,這一狀況有望在半年后發生根本改變。
難于上青天的電力天路
黎亮是1981年生人,是川藏聯網工程設計總工程師,由于一米八五的個頭加上渾厚的嗓音,以“老黎”自居。
對于他所參與工程的建設難度,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川藏聯網工程副總指揮丁燕生這樣向媒體描述:“川藏聯網工程施工海拔高、沒有路,施工難度比新甘石、青藏聯網還難,是電力建設史上難度最大的工程。”
據黎亮向記者介紹,自工程開工至今,中國能建組織精干力量探路川藏“無人區”,穿越千里雪域高原,勾畫出又一條“電力天路”的藍圖,為圓川藏兩地百姓的光明夢付出了堅實努力。
據悉,川藏聯網工程總投資約66.3億元,是繼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之后,第二條連接西藏與內地電網的高電壓等級線路。公開資料顯示,該工程最高海拔4926米,線路塔位距公路最大高差1800米,最長索道4522米,單條索道最大高差1661米,索道最大單跨長度1650米……一系列數據表明,川藏聯網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具建設挑戰性的高原超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
對于如此具有挑戰性的電力工程,前期的設計工作是較為關鍵的。
據了解,中國能建所屬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完成了川藏聯網工程規劃咨詢工作,西南電力設計院(簡稱“西南院”)作為設計總體牽頭單位承擔了工程的系統規劃和可行性研究,并與中南電力設計院、西北電力設計院、甘肅省電力設計院(簡稱“甘肅院”)、陜西省電力設計院一起承攬了川藏聯網工程的兩個500千伏變電站、5段500千伏線路及1段220千伏線路的勘測設計,北京洛斯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擔了航拍圖、索道運輸設計配合及數字化工程管理平臺建設工作。
“來之前就聽說工程最難,但沒有嚇退我們。”黎亮稱,“每當有困難時我們都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用毅力和心血繪出工程圖紙
自古以來,川藏路艱險難行廣為人知。勘察設計人員作為工程建設的探路人,率先進入到工程沿線的崇山峻嶺之間,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雙腳丈量“電力天路”,為工程建設獲取準確詳實的數據和資料。
高原反應成為所有勘探人員首先要面對的難題。據了解,工程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其中近一半的人員頭暈、嘔吐情況嚴重。“嚴重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頭痛得快要裂開了,呼吸都很困難,有好幾次都差點吐出來,我硬是忍住了。”來自西南院的“80后”甘睿說。
芒康縣脫果洛至察雅縣前進線路條件最艱苦,這里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山區,沿途地質災害頻發、路途艱險、廣大藏區牧民至今還未正常用電,僅金江峽谷一段,人車只能在河水和亂石灘上穿行,給勘測設計和后續施工帶來極大困難。
“一路上高原缺氧、紫外線灼人,漫長無人區、大橋垮塌、山體滑坡路毀等諸多險情讓工程組人員經歷了一場現實版的人在囧途。”來自甘肅院的李群告訴記者。
環境的艱難沒有阻礙勘測的進展,中國能建的小伙子們用毅力克服了困難。
面對川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復雜地形,黎亮所在的西南院設計了五跨金沙江,由原來的“三跨”增加“兩跨”,只為繞開自然保護區。
工程建設中永凍土地區的施工設計、高海拔地區的電氣絕緣問題等都是電網建設的世界性難題。在川藏聯網工程經過的部分季節性永凍土地區,設計人員在水文和地質專家不斷考察、實驗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采取了裝配式基礎、樁基礎、斜錐式基礎等各種方案,并采用了“熱棒”技術來防止對基礎形成的影響。
在高海拔電氣絕緣方面,設計人員總結國內外已建高海拔交流線路絕緣設計及運行經驗,結合科研單位的研究成果,開展海拔5000米地區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外絕緣配置研究,經過反復試驗和修正,確定了絕緣配置參數,確保工程安全運行。
為確保施工過程中將對環境的破壞和干擾降到最低,結合工程開展了環境保護施工圖設計工作,其中包含了對環境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和施工環保的具體要求,范圍深入到從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施工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在我國乃至世界輸電線路工程施工史上進行了首次嘗試。
種種艱險都不能阻止這些電力建設者的腳步,在規定時間內中國能建旗下各設計企業都快速高效完成了各自標段的野外終勘定位工作,為科學設計、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用青春和汗水讓西藏亮起來
自開工建設以來,中國能建各參建單位第一時間派出工程技術人員進駐各施工現場,積極展開技術支持和現場服務工作。像黎亮、甘睿、李群這樣的能建80后們,用青春在澆筑事業。
“線路沿線地層以基巖為主,巖體風化程度和完整性差異較大,為了克服基巖開挖困難、局部坍塌難以成型、施工進展緩慢的難題,提出‘早排水、早護壁、少爆破、早澆筑’,及時解決了施工中的問題,為工程施工提供了技術支持,保證工程的整體進度……”川藏聯網工程總指揮部對中國能建參與川藏聯網工程旗下企業及建設者給予高度贊譽。
“工程的建成將結束西藏昌都地區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并將從根本上解決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區嚴重缺電和無電地區通電問題,為該藏區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極大地支持其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改善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西南部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分析稱。
“目前中國經濟的轉型期已經箭在弦上,更多的中央企業如何被寄予厚望。從魯甸地震可以看出央企抗震救災的速度之快,作用之大。中國能建這類的中央企業參與國家重點工程川藏聯網建設,克服千難萬阻,最終普惠于民,送來光明,更多的是體現中央企業的社會價值,彰顯出共和國長子的責任與風范。”李錦如是說。
隨著川藏聯網工程的不斷建設,一座座銀色的鐵塔正開始在川藏線沿途悄然矗立,一條條電力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嶺間穿梭,一條條幸福的銀線即將延伸至廣袤的農牧區,斗志昂揚的電力建設者正為早日給藏區送去光明艱苦奮戰。
當夜幕降臨,我們的采訪也即將結束。望著漆黑一片的大山深處,“老黎”動情地告訴記者,“正如我的名字一樣,參與川藏聯網的我們這批‘80后’,承載著西藏‘亮’起來的希望。”
(本文章摘自8月26日《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