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工李萬君——鋼鐵“繡”工技藝高
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工李萬君——鋼鐵“繡”工技藝高

發布時間:2015-05-04
今年初,“李萬君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門口,又掛上了“李萬君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牌子。李萬君就是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轉向架制造中心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他的神奇蘊涵在勤勤懇懇的工作之中,深藏在不屈不撓的努力之中。
“繡”活了得,是大家對李萬君的一致肯定。在電焊現場,他仿佛操縱著一根無形之針,時而平“繡”、立“繡”,時而挑立“繡”、單面“繡”雙面成形,使得冷硬的鋼鐵被耀眼的電弧完美拼接。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初出茅廬的李萬君就已經是“千個水箱無泄漏,萬米焊縫無缺陷”的標桿,因德國客車風缸工程,小小年紀的李萬君就引得德國專家駐足他的工位,和他一起探討焊接技能與手法。
2002年,李萬君被選中赴外勞務輸出,在日本一家船廠輕松解決了日方眼中的焊接難題——挑立焊。這種焊法要求操作焊槍自下而上施焊,對焊接熔深和熔池形態有特殊要求,哪怕是針鼻兒大小的焊中缺陷都需修補。而挑立焊恰巧是李萬君的絕活兒之一,只見他凝神屏氣,靈巧操作焊槍,沒有一絲漏洞。挑剔但崇尚技能的日本人驚訝了,敬佩滿滿地對他說:“你是來自中國的高手!”
憑借著高超的焊接技藝,李萬君被譽為“工人院士”,先后獲得了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并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
李萬君從未停歇,總是在不斷尋找創新和改進之處。2012年1月,焊接車間3個地鐵項目同時生產,焊接長2米、直徑115毫米的安裝梁時遭遇難題。小件焊接時必須將梁立起來,以保證工人在平焊位置施焊,由于沒有固定工裝,工人要站上1米多高的踏梯,安全和質量無法保證。李萬君立即和工友設計并制作了經濟適用、操作簡單、能翻轉的工裝,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創造了最佳位置施焊保質量的條件,節省購買前傾變位機及配套工裝費10多萬元。
創新不是“拍腦袋”,其背后是李萬君對專業和技術近乎癡迷的追求,他自學了焊接工藝、金屬工藝等專業書籍,了解并掌握了不同金屬的物理性質,創造了將不銹鋼與紫銅、碳鋼焊在一起的操作法,并將彈簧鋼與紫銅管對焊,發明新式焊鉗,獲得了國家專利。除此之外,李萬君還擁有革新7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10多項,操作法10多項,滿足生產制造的各種小創新更是不計其數。
無論是一對一地單兵教練,還是一對多地群體指導;無論是生產現場實景講述,還是正規教室多媒體授課,李萬君都將理論講授得深入淺出,清楚明白。2010年,為適應高鐵發展需要,公司一次招進4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要求李萬君在規定時間里教他們學會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平板對接、單面焊雙面成形焊接工藝等多項技能,能夠快速頂崗操作。他用心教授這些學生,既教技術技能,也教誠實做人、用心做事的道理,創造了所有學員全部提前半年通過國際焊工資質考試、一次取得證書的奇跡。
在焊接技術方面卓有成就的李萬君從不把技術技能當做私人財富,而是盡其所能地傳授技藝,讓更多同行站上更高的技術技能平臺。他曾經為家附近的孫進技校當業余指導老師,曾經遠赴新疆阿勒泰、布爾津、哈巴河、吉木乃、富蘊地區,培訓高技能人才1000多人次。
(本文章摘自5月4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