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動機車間班組長高鳳林:事業為天 技能是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動機車間班組長高鳳林:事業為天 技能是地

發布時間:2015-05-04
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在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國家重點工程背后,有許多人的默默奉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211廠(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發動機車間班組長、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就是其中普通又不平凡的一員。“事業為天,技能是地”,他將美好的人生年華與國家、集體的榮譽和利益,與祖國的航天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以不凡的技藝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優良品質,成為新時代智能工人的時代坐標。
1980年技校畢業后,高鳳林一直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3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以國為重、扎根一線、勇于登攀、甘于奉獻,一次次攻克了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上世紀90年代,為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設計的新型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其大噴管的焊接一度成為研制瓶頸。X光檢測顯示,當時焊接的焊縫有200多處裂紋。在高層質量分析會上,高鳳林在眾多技術專家質疑聲中,大膽直言自己的想法,認為是“假裂紋”。經過剖切試驗,200倍的顯微鏡顯示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挽救了造價昂貴的產品。在后續的發動機系統可靠性增長的研究課題中,高鳳林又多次參與論證并親自實施,其中由他主焊完成的大噴管已經過累計1萬多秒的地面試車考核,成為“功勛噴管”。
過硬的基本功背后,是高鳳林長年不懈的練習。他吃飯時拿筷子練送絲,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為了滿足國外大容量、大噸位衛星的發射,我國建造了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為了保證振動大梁的最佳性能,需要在高溫下持續操作,焊件表面溫度達幾百攝氏度。高鳳林的雙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泡,他咬牙堅持,最終焊出了合格的振動大梁。以后的10多年里,振動大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他的手上至今還有因嚴重烤傷留下的疤痕。首臺大噴管焊接中,高鳳林常常要保持一個難以忍受的焊接姿勢,一焊就是1個多小時,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回到家時腰、手臂已近麻木,要用毛巾熱敷,才能減輕痛苦。經過30個日夜的攻關,完成了長達近千米的焊縫加工。為了攻克國家某重點攻關項目,近半年的時間,他天天趴在冰冷的產品上,關節麻木了、青紫了。他被戲稱為和產品“結婚”的人。
焊接技術在與時俱進,為了更好地滿足型號發展要求,在鉆研業務的同時,高鳳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質,進修本科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自學完成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習。有了學位、學歷的高鳳林,依然安心扎根在生產,這一干就是30多年。1993年開始擔任發動機車間氬弧焊組組長,至今已有22個年頭。2005年,該班組被國防郵電工會和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聯合命名為“高鳳林班組”,成為航天一院首個以勞模名字命名的班組。2011年,作為國家人社部首批命名的5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高鳳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掛牌。
多年以來,高鳳林共攻克難關200多項,節約或避免經濟損失3500多萬元,在本職崗位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近年來,他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20多項。
(本文章摘自5月4日《經濟日報》)